[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纱线及其纺纱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50784.2 | 申请日: | 202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3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 发明(设计)人: | 陶先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长乐市泰源纺织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2G3/44 | 分类号: | D02G3/44;D02G3/04;D01F9/00;D06M13/188;D06M11/38;D06P1/41;D06P1/02;D06P1/16;D06P1/22;D06P3/60;D06M10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张麒麟 |
| 地址: | 350207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纱线 及其 纺纱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纺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纱线及其纺纱工艺,包括;本发明通过对天然甲壳素的改性,得到的改性甲壳素纤维不仅强度高,且洁净度与热稳定性好,且保留改性甲壳素纤维的抗菌性,同时采用乳化油剂与抗静电剂,增加其抗静电性、柔软性和纤维抱合力,进一步提高改性甲壳素纤维的使用效果;通过将改性甲壳素纤维与棉纤维进行混纺,进一步抗菌纱线的强度;同时本发明所需试剂均较为普通,价格低,从而降低整个工艺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纱线及其纺纱工艺。
背景技术
从纺织品的抗菌技术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抗菌后整理,另一类是抗菌共混纺丝。过去,多采用后整理加工技术或在纺丝油剂中加入季铵盐、有机硅等有机物,或将其涂在织物表面,但随着织物的洗涤抗菌成分逐渐脱落,抗菌耐久性差。共混纺丝是一种物理改性的纺丝方法,在聚合过程中引入抗菌材料,使其均匀分散结合于纺丝切片中,可以在普通纺丝设备上纺制长、短丝,无需增加设备,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抗菌纤维,所制得的纤维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具有永久抗菌性。由于供混纺丝的方法环保、持久抗菌,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了更好的使抗菌粉体分散到基体聚合物中,一般采用纳米级别的金属离子,但是金属离子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渗入人体内部,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目前,甲壳素纤维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甲壳素是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唯一一种带正电荷的动物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分子中带有不饱和阳离子基团,因此对带负电荷的各类有害物质、有害细菌有强大的吸附作用,这样就能对有害细菌的活动进行抑制,使之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
但是由纯甲壳素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得到的甲壳素纤维强度不足,且成本较高、后续纺纱应用困难。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纱线及其纺纱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由纯甲壳素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得到的甲壳素纤维强度不足,且成本较高、后续纺纱应用困难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抗菌纱线及其纺纱工艺,包括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天然甲壳素90~100份、乙酸酐甲醇溶液60~70份、醋酸水溶液500~600 份、氢氧化钠溶液200~300份、染色剂0~10份、乳化油剂0.5~2.0份、抗静电剂5~10份、棉纤维90~100份以及水800~1000份。
更进一步地,所述乙酸酐甲醇溶液浓度为3~6%。
更进一步地,所述醋酸水溶液浓度为1~4%。
更进一步地,所述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4%。
更进一步地,所述染色剂选用阳离子染料、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乳化油剂选用山梨糖醇单油酸酯与石油磺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抗静电剂选用三羟乙基甲基季铵甲基硫酸盐与十八烷基二甲基季铵硝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棉纤维选用埃及棉纤维与土耳其棉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一种抗菌纱线的纺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天然甲壳素放入40~42%的浓碱反应釜内,反应2~3h,取出,得到甲壳胺;
S2将S1中得到的甲壳胺乙酸酐甲醇溶液中,超声浸泡1~2h,得到甲壳胺溶液;
S3将S2中得到的甲壳胺溶液通过孔径70~100μm的喷丝孔挤入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丝条状甲壳胺,再将丝条状甲壳胺进一步拉伸、水洗与干燥后,得到甲壳胺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长乐市泰源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长乐市泰源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07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