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决痰液无法剥离且吸痰时间无法控制的排痰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0315.0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4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魏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晓燕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决 无法 剥离 时间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解决痰液无法剥离且吸痰时间无法控制的排痰装置,包括外壳,通过按钮、限位板、限位套、转轴和套轴的配合使用,使得在进行吸痰时,可以通过按动按钮带动吸痰管自动进行旋转,不需要手动进行旋转,带动粘液进行剥离,将黏连在气道内壁的痰自动吸取,提高吸痰效果,通过收集瓶、负压瓶、推杆、移动板和第一齿轮的配合使用,使得在进行吸痰时产生负压的时间保持一致,避免持续性产生负压对病患的喉腔引发充血等不适感,通过第一转盘、异形盘和第二齿轮的配合使用,使得在进行吸痰时将等时产生负压和控制套轴的旋转两个步骤进行联动,增加整个装置的联动性,使得操作更加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解决痰液无法剥离且吸痰时间无法控制的排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呼吸内科病人的临床护理中,部分患者由于术后无法用劲或者气管存在问题,往往存在无法自主咳痰的现象,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借助排痰装置进行呼吸道的吸痰处理。而现有的吸痰装置设置较为简单,一方面,在吸痰时,吸痰装置持续性产生负压,使得呼吸道充血等,从而增加患者吸痰时的不适感,另一方面,在进行吸痰的过程中,虽然能吸出大部分的气道分泌物,但是不能彻底清除气管导管内壁粘附的分泌物和预防生物被膜的形成,故通常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旋转吸痰管从而进行痰液的剥离,较为费时费力。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决痰液无法剥离且吸痰时间无法控制的排痰装置,具备间歇性产生负压吸痰和自动旋转剥离痰液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吸痰装置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保证了使用该装置进行操作时间歇性产生负压进行吸痰,从而避免吸痰过程中持续性产生负压使得气管充血,减少吸痰时的不适感,同时,当吸痰时不需要手动旋转吸痰管进行粘液的剥离,更加的省时省力。
发明内容
(一)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间歇性产生负压吸痰和自动旋转剥离痰液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解决痰液无法剥离且吸痰时间无法控制的排痰装置,包括外壳,利用外壳对整个装置进行中支撑和稳定,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收集瓶,利用收集瓶进行痰液的收集,收集瓶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负压瓶,利用负压瓶将痰液进行吸附,负压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推杆,利用推杆的移动带动活塞同步进行移动,从而改变负压瓶内的压强,推杆的上方活动连接有移动板,利用移动板的移动带动推杆同步进行移动,移动板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齿轮,利用第一齿轮的旋转带动移动板同步进行移动,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按钮,利用转钮的移动带动限位板同步进行摆动,按钮的上方活动连接有限位板,利用限位板的移动带动限位套同步进行移动,限位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套,限位套的右侧活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上方活动连接有套轴,推杆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转盘,第一转盘的上方活动连接有异形盘,异形盘的上方活动连接有第二齿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的表面设置有固定杆,异形盘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且该凹槽的尺寸与固定杆的尺寸相互适配。
优选的,所述异形盘的背面同心设置有大齿轮,且该大齿轮的尺寸与第二齿轮的尺寸相互适配,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通过皮带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的表面设置有弧形对称状齿牙,该齿牙的尺寸与第一齿轮的尺寸相互适配去,且移动板的背面设置有支撑板,该支撑板的内部开设有滑槽移动板的背面设置有与滑槽相互适配的滑板。
优选的,所述推杆的上方设置有横板,该横板的内部开设有滑槽,移动板的下方设置有竖杆,竖杆的背面设置有凸块,且该凸块的尺寸与滑槽的尺寸相互适配,推杆的下方设置有活塞,且该活塞的尺寸与负压瓶的尺寸相互适配。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背面设置有固定支点,限位套的表面开设有卡槽,限位套的内部设置有转杆,该转杆与套轴至极通过皮带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外侧设置有卡块,且该卡块尺寸与限位套表面设置的卡槽尺寸相互适配。
(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晓燕,未经魏晓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03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自动打码装置
- 下一篇: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电动缸推力估计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