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阻力可调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8695.4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3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明;刘小平;杨讯;王德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耐德中意减振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F16F9/44;F16F9/36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付金星 |
地址: | 4011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 阻力 可调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可调阻力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压缩阻力可调装置,包括底盖、底阀组件、调节组件、密封组件、定位套;所述底盖中心位置开设通孔,通孔的一孔端内部开设阶梯槽,通孔内安装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阀杆和调节阀杆;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一号密封圈和二号密封圈,所述一号密封圈个数为二,其中一个一号密封圈位于阶梯槽的内底面,另一个一号密封圈位于定位套内端面上;所述调节阀杆上位于两个一号密封圈之前的部位均匀开设三个沟槽,且每个沟槽内套有一个二号密封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调阻力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压缩阻力可调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的路面不可能绝对平坦,必然会产生振动,这种持续的振动易使司乘人员感到不舒适和疲劳,而减振器正式为迅速衰减振动而设计的。减振器是汽车悬挂系统中重要的组件,是用以控制汽车弹簧和悬架的反弹力。除了保证子车子在崎岖不平道路上能够平稳通行的同时,减振器最关键之处是确保车辆轮胎能够一直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保证车辆的安全制动性能。
现阶段普遍是复原阻力可调减振器,而压缩阻力可调减振器有市场无产品,压缩阻力可调减振器相比复原阻力可调减振器有更大范围的阻力调节,且压缩阻力可调减振器通过改变螺纹长度压缩阻力能实现16-32级的可调,应用范围更广,但压缩阻力可调减振器同复原阻力可调减振器有着共同的问题缺陷,压缩阻力可调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高温高压情况下,压缩阻力可调减振器油从底座空心孔中渗漏。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解决背景技术所描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压缩阻力可调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压缩阻力可调装置,包括底盖、底阀组件、调节组件、密封组件、定位套;所述底盖中心位置开设通孔,通孔的一孔端内部开设阶梯槽,通孔内安装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阀杆和调节阀杆;所述调节阀杆滑动连接在通孔内,调节阀杆的一端外侧壁套有固定阀杆;所述固定阀杆中心位置开设连接孔,连接孔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且内螺纹与调节阀杆外圈上设有的外螺纹连接,固定阀杆上开设节流孔,节流孔位于内螺纹上方,节流孔与连接孔连通;所述固定阀杆的上端伸出阶梯槽并与底阀组件连接,且底阀组件连接在底盖的一端;所述调节阀杆的另一端贯穿定位套,且定位套外圈螺纹连接在通孔的了另一孔端内侧;所述调节阀杆的外圈上套设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一号密封圈和二号密封圈,所述一号密封圈个数为二,其中一个一号密封圈位于阶梯槽的内底面,另一个一号密封圈位于定位套内端面上;所述调节阀杆上位于两个一号密封圈之前的部位均匀开设三个沟槽,且每个沟槽内套有一个二号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阶梯槽包括一号阶梯槽和二号阶梯槽;所述一号阶梯槽和二号阶梯槽依次从通孔的一孔端处向通孔深处开设,且一号阶梯槽的的内圈直径大于二号阶梯槽的内圈直径。
优选的,底阀组件包括底阀盖、补偿阀弹簧座、补偿阀弹簧、补偿阀阀片、遮孔垫片、压缩阀阀片、压缩阀节流阀片和垫片;所述底阀盖的下端面贴附在底盖的一端面,底阀盖的上端面安置补偿阀弹簧座,且补偿阀弹簧座的中心位置螺纹连接固定阀杆的上端外圈,补偿阀弹簧座侧壁下方为补偿阀弹簧,补偿阀弹簧下端贴附补偿阀阀片的上板面,补偿阀阀片的下板面贴附底阀盖,补偿阀弹簧座的下端面为遮孔垫片;所述底阀盖中心位置下端面依次为压缩阀节流阀片、压缩阀阀片和垫片,压缩阀节流阀片、压缩阀阀片和垫片依次贴附一起,且垫片贴附在固定阀杆上。
优选的,调节组件还包括铜套和卡簧;所述铜套套在调节阀杆的外圈上,铜套位于固定阀杆的连接孔内,铜套和调节阀杆上开设一号孔,且铜套的一号孔与调节阀杆上的一号孔同轴贯通;所述固定阀杆的下端侧壁上开设通槽,通槽内卡接卡簧的径直部位,卡簧的弯曲部位套在固定阀杆的外圈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孔内的内螺纹工作高度大于调节阀杆上的外螺纹工作高度。
优选的,所述一号密封圈和二号密封圈均选用耐油耐热的氟橡胶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耐德中意减振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耐德中意减振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86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