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36425.1 | 申请日: | 2020-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4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高明仕;贺永亮;徐东;俞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张联群 |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冲击 危险 综合指数 评定 地压 巷道 支护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确定冲击地压巷道评价对象
通过巷道现场调研及巷道支护理论获取数据,并依据冲击地压巷道地质条件及所处的位置条件信息,确定冲击地压巷道评价和支护对象;
b.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
通过测定煤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冲击能量指数、弹性能量指数和动态破坏时间,确定煤岩的冲击倾向性;
c.确定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
根据冲击地压巷道所处的地质条件,确定冲击地压巷道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为“影响因素”与“危险指数分值”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所述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d.确定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冲击地压巷道适用的冲击危险性指标,选取“地质类影响因素”和与“开采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e.确定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冲击地压巷道适用的冲击危险性指标,选取“开采类影响因素”和与“开采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f.确定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和冲击危险等级;
g.依据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和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对巷道围岩帮顶冲击能量进行计算;
h.对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方案和支护参数进行初步设计;
i.对支护构件进行防冲抗震能力校核计算,确定支护构件抗冲能力是否大于冲击能,支护构件的抗冲击能力大于冲击能,确定支护方案及参数;若支护构件的抗冲击能力小于冲击能,对支护方案及参数进行重新设计。
j.对确定的冲击地压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完成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0.25,冲击地压巷道属于无冲击危险性,微震监测巷道最大能量值为5*103J,选用支护技术为常规的锚杆和锚网支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冲击综合危险指数0.25Wt0.5,冲击地压巷道属于弱冲击危险性,微震监测巷道最大能量值为3*104J,选用支护技术为高强度、高刚度、高预紧力和高锚固点的锚杆和锚网支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冲击综合危险指数0.5Wt0.75,冲击地压巷道属于中等冲击危险性,微震监测巷道最大能量值为3*105J,选用支护技术为高强度、高刚度、高预紧力和高锚固点的锚杆和锚网支护+O型棚、吸能单元架、或弱结构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冲击综合危险指数0.75Wt0.95,冲击地压巷道属于强冲击危险性,微震监测巷道最大能量值为3*106J,选用支护技术为高强度、高刚度、高预紧力和高锚固点的锚杆和锚网+O型棚、吸能单元架、或弱结构中的两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0.95,冲击地压巷道属于不安全冲击地压巷道,微震监测巷道最大能量值小于3*107J,选用支护技术为高强度、高刚度、高预紧力和高锚固点的锚杆和锚网+O型棚、吸能单元架和弱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0.95,冲击地压巷道属于不安全冲击地压巷道,微震监测巷道最大能量值大于3*107J,此时停产撤人、进行远程卸压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642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