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6012.3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2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庄筱凤;董新锐;吴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乾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卓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30 上海市崇明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钢 支撑 自动化 监测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利用了传统钢支撑活络头伸出时与桶身结构形成的中间受压间隙空间,通过专用智能钢楔放置于钢支撑活络头中间受压间隙空间内,其余间隙用若干个传统钢楔填充楔紧。在钢支撑受力工况下,智能钢楔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钢支撑的实时轴力,并通过自带的数据采集传输模块与现场智能网关实时传输数据至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和手机监控端,进而达到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的目的。本发明具有施工便捷、测量准确、不会引起钢支撑失稳,而且可以实现钢支撑轴力实时自动化监测和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的钢支撑轴力监测,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建筑工程的基坑施工在开挖基坑时都需要采用钢支撑来避免坑壁坍塌,现有的钢支撑端部接头一般多为活络头加钢楔的形式,使用时先用专用的千斤顶对钢支撑预加轴力,然后在活络头伸出与钢支撑桶身之间形成的中间受压间隙空间插入钢楔的方式保持支撑压力,并防止支撑活络头回缩。这种结构的钢支撑施工简便,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开挖支护中。钢支撑作为基坑工程开挖施工中的重要围护支撑部件,钢支撑的受力情况关系到整个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钢支撑受力过大可能会导致钢支撑本身受压变形失稳垮塌,钢支撑受力过小又会造成所支撑的墙体变形过大而开裂、漏水甚至垮塌。因此及时监测钢支撑受压轴力情况是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然而目前可用于基坑工程钢支撑轴力监测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钢支撑活络头端部安装轴力传感器,轴力传感器直接顶在基坑侧边围护结构墙体上,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支撑轴力测量准确,但由于端部的轴力传感器面积太小很容易引起整个钢支撑失稳而鲜有人用,很多地方规范甚至禁止使用此方法进行钢支撑轴力监测工作。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手段是在钢支撑桶身上安装表面应力传感器的方式来测量支撑轴力,此方法的优点是不会引起支撑失稳,但由于钢支撑实际工程中桶身大多处于不均匀受压状态,因此所测得的钢支撑轴力往往与实际轴力相差甚远,无法准确测得钢支撑实际有效受力。
因此,针对基坑工程钢支撑轴力监测领域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不但不会引起钢支撑失稳,而且可以实现钢支撑轴力实时自动化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智能钢楔(4)、现场智能网关(9)、远程监控预警系统(91)和手机监控端(92)。
本发明利用了传统钢支撑活络头(1)伸出时与桶身结构(12)形成的中间受压间隙空间,通过专用智能钢楔(4)放置于钢支撑活络头中间受压间隙空间内,其余间隙用若干个传统钢楔(3)填充楔紧。在钢支撑受力工况下,基坑侧墙(6)的压力传递至端部顶推结构(2)的顶推板(21);顶推板(21)再将压力传递至传统钢楔(3),进而压力传递作用在智能钢楔(4)上;智能钢楔(4)再将前端压力传递至钢支撑活络头(1)内部的桶身承力板(14)上,最终压力传递至后方的钢支撑管节(5)上。受力路径明确清晰,因此智能钢楔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钢支撑的实时轴力,并通过自带的数据采集传输模块与现场智能网关(9)实时传输数据,现场智能网关(9)将监测数据同步至远程监控预警系统(91)和手机监控端(92),进而达到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的目的。具有安装方便、安全可靠和实时准确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示意图。
图2是新型钢支撑轴力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使用步骤进行说明。
1、根据支撑测量长度需要,在地面上进行钢支撑拼接,将多节钢支撑管节5通过钢支撑连接螺栓51连接牢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乾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卓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乾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卓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6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