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4668.1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2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常蓓锋;王少武;王铁强;曲金明;朱元伟;杨李;姜艳艳;于泳;郝丽伟;赵德宝;袁晖;陈昊;王衡;罗福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33/13;C09K8/58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韩嫚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胶 注入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该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包括将弱凝胶段塞和水交替注入油藏储层内的步骤,该交替注入的步骤至少进行一次,其中: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根据所述油藏储层内已注弱凝胶量进行确定;所述水的注入量根据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进行确定。本发明解决了弱凝胶深部调驱在连续注入过程中易造成低渗层堵塞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进一步的,涉及一种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弱凝胶深部调驱注入方法。
背景技术
弱凝胶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变革性调驱剂,它结合了油藏调剖和聚合物的优点。弱凝胶调驱技术具有聚合物/交联剂浓度低、成胶时间长的特点。无论从技术上(成胶时间长),还是从经济上(聚合物/交联剂浓度低,调剖剂成本低),弱凝胶调驱技术都是一种先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弱凝胶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方面,进入地层深部的凝胶体会对高渗透层产生物理封堵作用,从而导致后驱替液体流向的改变,对低渗层中未被波及或波及程度较低的区域产生驱替作用,达到提高波及系数的目的。另一方面,井筒周围形成的凝胶体在后驱替液体的作用下,在大孔道或者缝隙中能像“蚯蚓”一样向地层深部“爬行”发生运移,在“爬行”运移过程中,会重新分布、聚集,改变多孔介质中的微应力分布,在后注驱替液的粘滞力作用下,对剩余油产生驱替作用。从宏观上来说,弱凝胶碎块运移到地层深部形成的凝胶体,能对高渗透层产生封堵,导致液流转向;从微观上来说,剪切破碎后的凝胶团在孔吼处的聚集,改变了作用在残余油上的微观粘滞力的分布,破坏了油滴的受力平衡,达到驱替作用,从而提高对油液的采收效率。
现阶段,弱凝胶深部调驱在实施过程中,均采用连续注入的方式。连续注入的方式会使相同粘度的弱凝胶先后进入高渗层和低渗层,因此会对低渗层产生更强的封堵效果,容易造成低渗层的堵塞,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堵死低渗层,如果长期注入弱凝胶则会导致注入压力持续上升,严重影响后续弱凝胶注入,而且连续注入还会导致药剂成本的增加。
针对相关技术中弱凝胶深部调驱在连续注入过程中易造成低渗层堵塞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解决方案。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该方法既可达到对非均质油藏的高渗层进行封堵和驱替的效果,又可启动低渗层,提高波及体积,且不会对低渗层造成堵塞,不会造成注入压力持续上升,保证深部调驱的长期实施,同时还能够降低药剂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所述弱凝胶调驱注入方法包括将弱凝胶段塞和水交替注入油藏储层内的步骤,该交替注入的步骤至少进行一次,其中:
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根据所述油藏储层内已注弱凝胶量进行确定;
所述水的注入量根据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进行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根据所述油藏储层内已注弱凝胶量进行确定,包括:
若所述油藏储层内未注弱凝胶,则根据所述交替注入的轮次,确定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
若所述油藏储层内已注弱凝胶,则根据所述油藏储层内的弱凝胶含量,确定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藏储层内未注弱凝胶,则根据所述交替注入的轮次,确定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包括:
若所述交替注入的轮次小于4轮,则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为0.01PV;
若所述交替注入的轮次大于或等于4轮,且小于或等于8轮,则所述弱凝胶段塞的注入量为0.013P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46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