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3281.4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2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杰;刘小勇;范波;枚龙;李仕绪;许家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9/14;E21D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杨力 |
地址: | 400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将连拱隧道拆分成七个导洞,中导洞与外侧导洞按照小净距隧道要求同步开挖掘进并完成初期支护,并且优化初期支护结构,仅在主洞的上台阶导洞施做临时支护,下台阶导洞采用整体开挖,加快了连拱隧道整体洞身掘进工效,提高成洞质量。该施工方法原理简单、投入少、施工快捷、安全性高,适应能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开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拱隧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对城市公路快捷、舒适和美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由于城市地形地貌的限制,交通线路分离困难,以及公路分离式线路占地广,建造价格昂贵等原因,于是产生了连拱新型隧道结构。由于连拱隧道开挖跨度较大,施工工序繁多,开挖和支护相互交错,围岩应力变化和衬砌荷载转换十分复杂,尤其中墙受力,压、拉、弯、扭、剪均有,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有针对大断面、有中导洞的连拱隧道开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中导洞全断面、正洞CD法。即先进行中导洞全断面开挖,待中导洞贯通且中墙浇筑完成后,再进行左洞CD法开挖、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最后进行右洞CD法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该施工方法的优点是各部封闭成环的时间短,结构受力均匀,形变小,且由于支护刚度大,隧道整体结构稳定,变形量较小,结构整体受力稳定。缺点:隧道断面分块太多,工序繁多、复杂,临时支撑的施作和拆除困难,进度较慢、成本较高。
一种是中导洞全断面、正洞双侧壁法。即先进行中导洞全断面开挖,待中导洞贯通且中墙浇筑完成后,再进行左洞双侧壁法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最后进行右洞双侧壁法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该方法适用于超大断面的地质围岩较差的隧道,且由于开挖断面分块较多,扰动大,初期支护封闭成环的时间较长,但每个分块都是在开挖后立即各自闭合,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变形几乎不发展。双侧壁法施工较安全,缺点是断面分块比CD法多,工序更繁多、复杂,进度缓慢,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的情况下,加快隧道的施工工效。
一种连拱隧道施工方法,连拱隧道包括两个主洞及中导洞,所述中导洞位于两个所述主洞之间,两个所述主洞分别为第一主洞及第二主洞,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每个所述主洞上下拆分为上台阶导洞及下台阶导洞,将所述上台阶导洞左右拆分为外侧导洞及内侧导洞;
对所述中导洞及所述外侧导洞开挖掘进,并对所述中导洞及所述外侧导洞进行初期支护,对所述外侧导洞进行临时支护;
在所述中导洞内施作中隔墙;
进行所述第一主洞的所述内侧导洞开挖与初期支护,拆除所述第一主洞内的所述临时支护后,进行所述第一主洞的所述下台阶导洞开挖与初期支护;
进行所述第二主洞的所述内侧导洞开挖与初期支护,拆除所述第二主洞内的所述临时支护后,进行所述第二主洞的所述下台阶导洞开挖与初期支护。
上述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将连拱隧道拆分成七个导洞,中导洞与外侧导洞开挖掘进并完成初期支护,并且优化初期支护结构,仅在主洞的上台阶导洞施做临时支护,下台阶导洞采用整体开挖,加快了连拱隧道整体洞身掘进工效,提高成洞质量。该施工方法原理简单、投入少、施工快捷、安全性高,适应能力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对所述中导洞及所述外侧导洞开挖掘进的步骤具体为:
按照所述中导洞先行开挖,所述外侧导洞按照小净距隧道施工要求,同步跟进的方式进行导洞开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在所述中导洞内施作中隔墙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中导洞内施作横撑,所述横撑支撑在所述中导洞的侧壁和所述中隔墙之间,且所述横撑位于所述中隔墙远离所述第一主洞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32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