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热冲压成形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1603.1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9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俞蓓;汪禾青;王微;李小城;陈庄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1J5/00;B21D37/16;B21D22/02;C21D1/18;C21D1/26;C21D1/78;C21D6/00;C21D6/04;C21D8/02;C21D9/00;C22C38/04;C22C38/06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洪中清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密度 汽车 用钢热 冲压 成形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热冲压成形工艺,该成形工艺将高强度低密度钢板加工成板厚为0.8~1.5mm的板料;先确定化学成分及含量,再将板料经过冶炼、锻造、二次热轧、固溶处理、酸洗、冷轧、退火,多级时效、热冲压、超低温回火一系列操作后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低密度钢,其中在加热炉中加热至750‑950℃,达到指定温度后再保温4‑7min,将加热好的高强度低密度钢板料转移到冷模具上进行热冲压成形,转移时间为3‑10s,冲压速度为25‑35mm/s;冲压成形后的零件进行模具保压,保压时间为5‑10s。本发明热冲压成形后板料零件运用到车体上可减重10%以上,且热冲压成形后的零件强度高,硬度大,回弹角小,保证了产品精度和质量;工艺简单,效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冲压工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热冲压成形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意识提高,对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研究和关注也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将Fe-Al合金和Fe-Mn-Al-Si-C系TWIP钢联系起来,发现向钢中加入较高含量的Al不仅能获得优异力学性能,还可以使钢的密度减少,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减重。
高强度钢在车辆车身上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车辆的轻量化,而且显著提高了车辆碰撞强度和安全性能,因此成为车用钢材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高强度、低密度钢(高含Al的Fe-Mn-Al-C系)被认为是实现汽车轻量化与安全性的有效途径。随着板料强度的提高,传统的冷冲压工艺在成型过程中容易产生破裂及回弹现象,无法满足高强度、低密度钢板的加工工艺要求。
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的热冲压成形工艺成为解决以上问题并获得板料优良性能的新成形工艺。由于高强度钢冷冲压成形困难,且成形后产生变形,产品质量差,而热冲压成形技术不仅具有高强度的特点,而且在成形后产品精度高,再加上高强度钢的抗冲击性能较强且能减轻车身自重,因此高强度低密度钢热冲压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热冲压成形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热冲压成形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冶炼:将金属原料加入冶炼炉进行冶炼,得到钢液;
步骤二、锻造:将步骤一所得到的低密度钢注入模具中,得到低密度钢的铸坯;
步骤三、热轧:将步骤二所得到的低密度钢进行二次热轧优选的;
步骤四、固溶处理:将步骤三所得到的低密度钢在温度为850-1150℃,保温处理时间为20min~2.5h,之后进行淬火处理,选用液氮作为淬火介质;
步骤五、酸洗:对步骤四所得到的低密度钢进行酸洗;
步骤六、冷轧:步骤五所得到的低密度钢轧制至5-0.8mm,总压下率75%—95%,施加张力不小于30%屈服强度;
步骤七、退火:步骤六所得到的低密度钢在温度为800~1050℃,保温处理时间为20min~1h,并进行水冷,强塑积45GPa%;
步骤八、多级时效:步骤七所得到的低密度钢进行1-4次时效处理;
步骤九、热冲压:步骤八所得到的低密度钢进行感应加热/马弗炉-热冲压-
水/液氮冷却,水冷温度为15~20℃,液氮冷却温度在-197℃~-100℃;
步骤十、超级低温回火:步骤N8所得到的低密度钢在加热温度为150~250℃,保温时间20min~1.5h。
所述高强度低密度汽车用钢化学成分组成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C:1%,Mn:16%,Al:10%,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夹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16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