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藏灵菇发酵植物酵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5945.2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1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00 | 分类号: | A23L33/00;C12N1/14;C12N1/20;C12R1/645;C12R1/23;C12R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武君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藏灵菇 发酵 植物 酵素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藏灵菇发酵植物酵素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分别将藏灵菇、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活化;取水果切块,加冰糖和白糖调整糖酸,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加入活化准备好的藏灵菇,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株,30‑32℃下发酵48‑96小时,转入0‑10℃保藏12‑24小时得酵素。本发明基于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和大健康的背景下,简化了传统酵素生产的三段发酵,利用以藏灵菇中酵母菌、乳杆菌、乳球菌为主,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协同发酵后水果制备酵素,协同促成发酵的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藏灵菇发酵植物酵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酵素是用单一或混合果蔬为原材料,经过多种有益菌发酵而成的一种特殊功能性食物。酵素既保存了原材料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又生成一些具有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如具有抗氧化性活性。传统酵素是自然发酵产品,其发酵耗时较长,且易生长杂菌,影响有益菌生长,不利于高效生产。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因酵素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成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饮品。目前国内酵素市场刚刚起步,没有行业标准,生产企业加工水平参差不齐,也不乏存在不规范生产的情况。现有工业化酵素生产多采用三段发酵,即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和乳酸发酵三个阶段,过程时间久,生产成本高,也导致酵素销售价格居高不下。在不同的水果基地,仅仅靠鲜食,附加值低,浪费严重。且鲜销市场价格不稳定,且水果种植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等原因,给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将其进行水果酵素深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但不同原料或不同方法制备的酵素其营养成分各有千秋,大量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发酵工艺过程,以求得到最佳的各功效成分含量以及口感、活性效果。
藏灵菇(Tibetankefir)是源自西藏雪原的特有珍稀菌种,为乳白色、胶质状的块状物,生长形状无规律,多数呈球状米粒状。它的表面卷曲在乳中能快速生长,形成似菜花状的菌块,具有弹性,手捏有黏稠感,与雪莲外形相似,所以也称之为“西藏雪莲”。藏灵菇制成的酸奶,含有大量的有益活菌,能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保健功能。不同来源及环境的差异都会对藏灵菇的微生物组成及优势菌群结构产生部分影响。但从总体上讲,藏灵菇主要由乳杆菌、乳球菌和酵母菌组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藏灵菇发酵植物酵素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制备方法得到的酵素和酵素在制备保健品中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藏灵菇发酵植物酵素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藏灵菇活化;
b、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活化;
c、取待发酵的水果切块,灭酶处理后加冰糖和白糖调整糖酸,灭菌后冷却至室温;加入活化准备好的藏灵菇,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株,30-32℃下发酵48-96小时,转入0-10℃保藏12-24小时得酵素。
进一步,步骤a中藏灵菇活化为将保藏的藏灵菇接种于灭菌乳中30-34℃培养24h-48h,再取出藏灵菇加入新的灭菌乳,反复活化4-7代。
进一步,所述接种的接种量为3-5%(w/w)。
进一步,步骤b中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活化为将菌种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在40-43℃下活化培养2-3代,再将活化后的菌落接种于MRS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MRS液体培养基:牛肉膏10.0g,酵母膏5.0g,蛋白胨10.0g,葡萄糖(或其他糖)20.0g,K2HPO4 2.0g,醋酸钠5.0g,MgSO4·7H2O 0.2g,MnSO4 0.2g,吐温80 1.0g,柠檬酸二铵2.0g,琼脂15.0g,加蒸馏水至1000ml,灭菌前pH为6.2~6.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59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