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疫检测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23885.0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7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扬;汤从海;徐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3/543;G01N33/545 |
代理公司: | 武汉蓝宝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 代理人: | 高兰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免疫 检测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疫检测芯片,包括基底,所述基底采用有机聚合材料,所述基底表面设置有周期性纳米凹槽阵列,所述基底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上表面设置有氧化层,所述氧化层上表面经过高分子层修饰后包被抗体。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免疫检测芯片的制备方法,通过硅基模板批量化生产有机材料作为衬底的检测芯片。本发明芯片灵敏度高、通量高,同时生产周期短,可实现批量化生产,用于免疫检测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芯片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疫检测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检测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相比荧光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和方法多样等优点,是诊断学、生物科学、生物工艺学等领域的最常用分析测试技术之一。然而由于样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荧光检测在实际过程中已有的灵敏度仍然不能满足所有测定的需要,尤其是对弱荧光分子体系和微量目标分子的检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传统的荧光检测技术手段简陋、技术有限,大多需要人工手工操作,导致误差很大,样品的检测结果与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有很大关系。生物芯片技术能在微小尺寸上集成的海量信息,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测量分析,其是按照预先的设置有序地固定在载体表面,利用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亲和反应,对生物分子进行测量和分析,避免了多次人工操作,减少耗时,降低了检测结果导致的系统偏差,提高了检测效率,在高通量应用方面极具价值。
目前生物芯片的常用制备材料有单晶硅片、玻璃和石英。玻璃和石英具有较好的表面性质和光学性质,制作方法主要有标准光刻技术和湿法刻蚀,但是由于此类芯片制作过程繁琐、成本高,同时对于微纳米结构的加工工艺还不成熟。单晶硅作为生物芯片的首要材料,其加工工艺非常成熟,具有强度较大、纯度较高、洁净度较高、散射性较好和耐腐蚀等优点。但是硅材料绝缘性和透光性差,深度刻蚀难度大,硅基片粘合度差,相比于其他材料,硅材料芯片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复杂的理论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故而其准确性和稳定性是十分受影响的。生物芯片通常以硅基底为原材料,常用到光刻膜、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成本高、周期长,应用难以普及,严重影响芯片设计与新产品的开发及应用,这是生物芯片技术的局限性。如基因芯片制备过程中光刻掩膜的制备成本高、周期长。生物芯片在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更多依靠国外进口。中国生物芯片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8年到2019年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2019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亿美元,2020因为全球新冠病毒的爆发,2021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0亿,后期增长速度将超过40%。全球2014年生物芯片市场高达39亿美元,2015年~2020年以超过31.6%的增长率发展,2020年已经达到184亿美元,北美地区占据了全球生物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新药研发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小,并且国际芯片产品竞争超过国内产品,国际高水平研究中基本使用的是国际芯片。
制备一种通量、灵敏度高、同时适合批量工业化生产的荧光检测生物芯片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免疫检测芯片及其制备方法,芯片灵敏度高、通量高,同时生产周期短,可实现批量化生产,用于免疫检测适用范围广。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免疫检测芯片,包括基底,所述基底采用有机聚合材料,所述基底表面设置有周期性纳米凹槽阵列,所述基底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上表面设置有氧化层,所述氧化层上表面经过高分子层修饰后包被抗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基底采用的有机聚合材料包括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状烯烃共聚高分子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100nm~5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38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面对称式电爆聚能破岩设计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铝制瓶盖输送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