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水中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方法、接种物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22692.3 | 申请日: | 2020-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93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刚;王亚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01/22;C02F101/34;C02F101/36;C02F10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水中 六价铬 五氯酚 同步 去除 方法 接种 应用 | ||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水中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方法、接种物及应用。该方法包括:将接种物和粒径为1‑2mm的颗粒物混合,以得到接种污泥,并使得接种污泥的空隙率为30‑40%;接种物为攀枝花含水层沉积物;将接种污泥接种到生物反应器中,所述生物反应器为内部中空的柱形结构,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具有进液口,所述生物反应器的顶部具有出液口;使用第一合成地下水对所述接种污泥进行驯化;所述驯化结束后,将第二合成地下水从所述进液口注入到所述生物反应器中,并充满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内部空间,以及保持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在所述生物反应器中的水力停留时间≥12小时,以进行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反应。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地下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水中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方法、接种物及应用。
背景技术
六价铬危害大,污染分布广泛,现有六价铬的去除方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传统物理和化学法包括热处理,直接还原,电解活性炭吸附等,但这两种方法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微生物还原六价铬经济高效、成本低廉,容易操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另一方面,铬渣堆场附近,都有农田,农业使用五氯酚杀虫,造成残留,并与六价铬共存。近几十年来,铬酸盐和五氯酚也被用作工业和住宅应用的主要木材防腐剂。从木材工业区采集的粒径在1-4mm的土壤中检测出六价铬和五氯酚的浓度分别高达63.8mg/kg和8.70mg/kg。在制革废水中也检测出含有铬和五氯苯酚共存,硫酸铬(三价铬)在皮革加工过程中用作鞣剂。由于铬的强氧化性,它易被转化为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最强的六价铬。
目前,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水,只考虑单一有机物或重金属污染情况,污水处理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描述了一种地下水中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方法、接种物及应用,可以在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同时,也去除了地下水中的五氯酚。
第一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水中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接种物和粒径为1-2mm的颗粒物混合,以得到接种污泥,并使得接种污泥的空隙率为30-40%;所述接种物为攀枝花含水层沉积物;将所述接种污泥接种到生物反应器中,所述生物反应器为内部中空的柱形结构,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底部具有进液口,所述生物反应器的顶部具有出液口;使用第一合成地下水对所述接种污泥进行驯化;所述驯化结束后,将第二合成地下水从所述进液口注入到所述生物反应器中,并充满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内部空间,以及保持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在所述生物反应器中的水力停留时间≥12小时,以进行六价铬与五氯酚的同步去除反应;其中,在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初始浓度≥10mg/L,五氯酚的初始浓度≥10mg/L,有机碳源的初始浓度≥200mg/L COD;其中,所述同步去除反应期间,所述生物反应器处于避光环境,且所处的环境温度为23-27℃。
在一个实施例中,按照每5百毫升反应器容积接种50mL的接种物的接种量,将所述接种污泥接种到所述生物反应器中;所述有机碳源为乙醇;所述颗粒物为石英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在所述生物反应器中水利停留时间为48小时;在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中,六价铬初始浓为50mg/L,五氯酚的初始浓度为10mg/L,有机碳源的初始浓度为400mg/L COD。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在所述生物反应器中水利停留时间为48小时;在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中,六价铬初始浓为10mg/L,五氯酚的初始浓度为50mg/L,有机碳源的初始浓度为400mg/L COD。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在所述生物反应器中水利停留时间为48小时;在所述第二合成地下水中,六价铬初始浓为10mg/L,五氯酚的初始浓度为10mg/L,有机碳源的初始浓度为200mg/L CO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26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率预测偏差补偿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家用灶台的除污清洁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