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态CO2 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20877.0 | 申请日: | 2020-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7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涛;万舒;高明;路远涛;肖勇;杨景海;郭立敏;霍洪亮;刘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7/017 | 分类号: | E21B47/017 |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荆晓红 |
| 地址: | 163453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态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态CO2测井防护方法。主要解决了现有CO2驱油过程的动态监测中CO2的腐蚀侵入使测井仪器在下井时受到影响无法保证测井顺利进行的问题。其特征在于:S1、测试超临界CO2流体对测井密封材料的影响;S2、确定超临界CO2流体对测井金属材料的影响程度,采取合理的材质避免超临界CO2流体影响的方法;S3、优化在超临界CO2复杂流体条件下的对测井设备及辅助装置的影响程度,减少超临界CO2流体流动对测井施工的影响,确定合理仪器密封方式,减少腐蚀及超临界流体侵入破坏的方法。该液态CO2测井防护方法,针对CO2在动态监测过程中的腐蚀和超临界流体侵入防护进行研究,优选出CO2对本行业防护的主要因素,确保了测井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勘探开发测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 CO2测井防护方法。
背景技术
“CO2腐蚀”这个术语1925年第一次由API(美国石油学会)采用。 1943年,首次认为出现在Texas油田的气井中井下油管的腐蚀为CO2腐蚀。CO2在水介质中能引起钢铁迅速的全面腐蚀侵入和严重的局部腐蚀,使得管道和设备发生早期腐蚀失效,井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在前苏联,油田设备CO2腐蚀是在196l—1962年开发克拉斯诺尔边疆区油气田时首次发现的,设备内表面的腐蚀速度达5~8mm/a,导致设备损坏和产生事故隐患。美国LittleCreek油田实施CO2驱油试验期间,在无任何抑制CO2腐蚀的情况下,不到5个月时间采油井油管管壁就腐蚀穿孔,腐蚀速率高达12.7mm/a。
由于腐蚀侵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由于资金雄厚、多数都有自己的相关机构及实验室从事腐蚀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视为自己的独有技术,很少有相应的文献及报道。由于液态 CO2注入时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的作用下形成超临界流体,国内对超临界CO2流体腐蚀侵入规律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大庆油田自开展CO2测井以来,腐蚀侵入一直困扰着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更好地认识超临界CO2在测井情况下的腐蚀和超临界流体侵入规律,确定合理外部结构,减少腐蚀破坏程度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CO2驱油过程的动态监测中CO2的腐蚀侵入使测井仪器在下井时受到影响无法保证测井顺利进行的问题,提供一种液态CO2测井防护方法。该液态CO2测井防护方法,针对CO2在动态监测过程中的腐蚀和超临界流体侵入防护进行研究,优选出CO2对本行业防护的主要因素,确保了测井顺利进行。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达到:一种液态CO2测井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测试超临界CO2流体对测井密封材料的影响;分别测试在不同温度及压力下,超临界CO2流体对测井密封材料的影响程度;
S2、测试超临界CO2流体对测井金属材料的影响程度;
S3、确定在超临界CO2复杂流体条件下的对测井设备及辅助装置的影响程度,减少超临界CO2流体流动对测井施工的影响;
S4、结合上述步骤中超临界CO2流体对测井密封材料、测井金属材料、测井设备及辅助装置的影响程度,采取合理的材质、确定合理仪器密封方式及减少腐蚀破坏及超临界流体侵入破坏的方法;从而提高液态CO2吸气剖面测井的成功率,杜绝仪器落井,甚至造成油气井报废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08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