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胎体帘线伸张率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20204.5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9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丹;刘伯忠;王思文;秦丽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2 | 分类号: | G01M17/02;G01N3/08;G01N3/20;G01N21/88;B60C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硕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59 | 代理人: | 郝晓霞 |
地址: | 26604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丝 子午线 轮胎 胎体帘线 伸张 弯曲 测量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胎体帘线伸张率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方法。包括胎体帘线伸张率和胎体帘线弯曲度测量和控制;所述胎体帘线伸张率的测量和控制,步骤一:渗胶情况判定;步骤二:如胎侧渗胶在判定标准内,判定合格;步骤三:取30mm厚的轮胎断面;步骤四:把内衬层与胎体间扒开,拓印胎体帘线,并直线连接两钢丝圈;步骤六:如果胎体帘线弯曲度超出标准,判定不合格,对平宽进行修订,减小平宽,减小平宽可能导致渗胶严重,需要重新判定渗胶情况,执行步骤一。本发明从设计机理分析产生原因解释,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容易出现的工艺问题,做出相应的施工调整,避免轮胎在使用中出现U爆、侧脱质量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胎体帘线伸张率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市场反馈出现U爆、侧脱问题。市场反馈的U爆或侧脱胎,针对此问题进行原因分析。U爆等发生发生原因主要有气密性不好、胎体帘线伸张率不合适导致。帘线伸张通过胎体帘线弯曲控制。一般认为胎体帘线弯曲度通过调整平宽或调整材料分布,属于工厂工艺控制范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管控的加强,不断出现新问题,如原先认为由于胎体帘线伸张大,导致帘线弯曲小,容易出现肩部过渡层厚度小,内衬层过薄导致U爆。但有的规格发现在胎侧部位出现,过渡层渗胶严重的情况。
目前,对帘线胎体帘线弯曲度和伸张率通过经验性进行评价有一定局限性,对胎体帘线伸张率和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没有形成标准性的测量和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缺陷,本发明展示了一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胎体帘线伸张率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现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胎体帘线伸张率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方法,包括胎体帘线伸张率和胎体帘线弯曲度的测量和控制;所述胎体帘线伸张率的测量和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渗胶情况判定;
步骤二:如胎侧渗胶在判定标准内,判定合格;如果超出判定标准,判定不合格,需要调整工艺平宽和材料分布,如果通过施工调整不过来,需要修改模具,重新确定断面宽的设计参数,通过平衡轮廓理论修正;
在保证胎体帘线伸张率合格的情况下,所述胎体帘线弯曲度的测量和控制方法如下:
步骤三:避开部件接头处,取30mm厚的轮胎断面;
步骤四:把内衬层与胎体间扒开,内衬层和胎体间剥开后,拓印胎体帘线,并直线连接两钢丝圈;
步骤五:用钢直尺连接两钢丝圈b-b’直线(如图6),测量肩部、胎侧部位胎体曲线峰值到b-b’(两胎圈帘线)直线的垂直距离,来判定肩部、胎侧部位的弯曲度。
步骤六:如果胎体帘线弯曲度超出标准,判定不合格,首先对平宽进行修订,减小平宽,再次判定胎体帘线弯曲度,同时减小平宽可能导致渗胶严重,需要重新判定渗胶情况,执行步骤一。
进一步的,渗胶情况判定中分别在断面A点胎肩处,B分型线处,C胎侧处三点处切断,在20倍电子显微镜下测量白胶的渗胶情况,测量白胶渗透到胎体帘线中的最高峰到两钢丝帘线的垂直距离H;A点胎肩处,B分型线处渗胶评定小于F,C胎侧渗胶小于E,则在判定标准内,判定合格;如果超出判定标准,判定不合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对胎体帘线伸张率和弯曲度的测量控制没有形成标准性的测量和控制方法,有效避免U爆、侧脱问题的出现。
2、本发明从设计机理分析产生原因解释,并规范结构设计。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容易出现的工艺问题,做出相应的施工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0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打印中蜡模的制备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数据线注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