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信号分集接收的接收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16223.0 | 申请日: | 202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22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琳;马凤鸣;王鑫;温文坤;刘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H04W36/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泽方誉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84 | 代理人: | 唐明磊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信号 分集 接收 模式 选择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信号分集接收的接收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初始信号接收模式下,通过主天线独立接收若干个信号,确定接收到的信号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在第一信号质量参数低于第一信号质量参数阈值时,切换当前信号接收模式为分集接收模式,由主天线和若干个从天线进行信号的分集接收,将分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并得到合并信号,并且在设定第一时间段内,连续设定次数检测到主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达到第一信号质量参数阈值,恢复当前信号接收模式为初始信号接收模式。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保障系统信号接收性能,优化系统能耗管理,提升信号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天线分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信号分集接收的接收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讯设备在进行通信过程中,采用天线进行通信讯号的接收。而为了保证通讯质量,降低信号衰落的影响,在一些通讯场景中,会采用分集技术进行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信号传输。分集技术就是利用多条传输相同信息且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衰落特性的信号路径,并在接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当合并,以便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传输的可靠性。即如果一条无线传播路径中经历了深度衰落,而另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径中可能仍包含着较强的信号,因此可以在多个信号中选择两个或更多的信号进行合并,这样可以同时提高接收端的瞬时信噪比和平均信噪比,进而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但是,在信号发射端与信号接收端通讯过程中,受不同通讯环境的干扰,信号传输质量也是时有差异。直接采用多天线分集接收信号会增大信号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相对于单一天线进行信号接收,分集接收及合并信号也会影响信号的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信号分集接收的接收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能够适应性选择信号接收模式,在保障信号接收性能的前提下,优化系统能耗管理,提升信号处理效率。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信号分集接收的接收模式选择方法,包括:
在初始信号接收模式下,通过主天线独立接收若干个信号,确定接收到的信号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
将所述第一信号质量参数比对预先设置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阈值,在所述第一信号质量参数低于所述第一信号质量参数阈值时,切换当前信号接收模式为分集接收模式,在所述分集接收模式下,由所述主天线和若干个从天线进行信号的分集接收,将分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并得到合并信号;
实时检测所述合并信号的信号质量,基于所述合并信号的信号质量检测进行所述从天线的增删;
设定第一时间段内,连续设定次数检测到所述主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所述第一信号质量参数达到所述第一信号质量参数阈值,恢复当前信号接收模式为所述初始信号接收模式。
进一步的,通过主天线独立接收若干个信号,确定接收到的信号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包括:
通过主天线独立接收一个信号,直接确定接收到的信号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或者,
通过主天线连续接收多个信号,确定各个信号的初始信号质量值,基于各个所述初始信号质量值求取平均值得到对应的第一信号质量参数。
进一步的,在切换当前信号接收模式为分集接收模式之后,还包括:
开启所有从天线分别接收信号,确定各个从天线的第二信号质量参数;
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质量参数,并根据预先设定的从天线数量阈值及第二信号质量参数阈值筛选关闭对应的所述从天线。
进一步的,所述主天线和若干个从天线进行信号的分集接收,将分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并得到合并信号,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62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