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功耗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16222.6 | 申请日: | 202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22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琳;陈杰文;唐瑞波;林英喜;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H04W5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泽方誉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84 | 代理人: | 唐明磊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分集 接收 功耗 管理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功耗管理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一个功耗管理周期内,确定各个天线对应信号接收支路的信号质量参数,根据各个天线对应的若干个信号质量参数降序排列各个天线,得到对应的天线序列,并基于设定的天线数量阈值和/或信号质量参数阈值从天线序列中筛选若干个天线作为休眠天线,控制休眠天线进行周期性休眠,在当前功耗管理周期结束时,重新唤醒休眠天线,进行下一个功耗管理周期。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适应性选择天线进行休眠,在保障信号接收端接收性能的同时降低信号接收端的功耗,实现信号接收端较好的能耗管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天线分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功耗管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讯设备在进行通信过程中,为了保证通讯质量,降低信号衰落的影响,通常会采用分集技术进行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信号传输。分集技术就是利用多条传输相同信息且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衰落特性的信号路径,并在接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当合并,以便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传输的可靠性。即如果一条无线传播路径中经历了深度衰落,而另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径中可能仍包含着较强的信号,因此可以在多个信号中选择两个或更多的信号进行合并,这样可以同时提高接收端的瞬时信噪比和平均信噪比,进而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但是,在信号接收端使用多天线分集接收信号时,要求各个天线实时运行进行对应的信号接收。多天线分集接收信号会增大信号接收端的功耗,影响信号接收端的功耗管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功耗管理方法及装置,能够适应性休眠天线,降低信号接收端功耗,保障信号接收端的接收性能。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功耗管理方法,包括:
在一个功耗管理周期内,基于多个天线接收对应同一信息的多个信号副本,基于各个所述信号副本确定各个所述天线对应信号接收支路的信号质量参数,所述信号质量参数基于对应的信号接收功率、信号接收强度、信道瞬时质量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
根据各个所述天线对应的若干个所述信号质量参数降序排列各个所述天线,得到对应的天线序列,并基于设定的天线数量阈值和/或信号质量参数阈值从所述天线序列中筛选若干个所述天线作为休眠天线,控制所述休眠天线进行周期性休眠;
在当前所述功耗管理周期结束时,重新唤醒所述休眠天线,进行下一个所述功耗管理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质量参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f为信号质量参数,P为信号接收功率,d1为信号接收强度,h为信道瞬时质量值,d2为干扰信号强度,ω1,ω2,ω3和ω4分别为对应的影响因子。
进一步的,根据各个所述天线对应的若干个所述信号质量参数降序排列各个所述天线,包括:
若一个所述天线对应的所述信号质量参数为一个,直接根据所述信号质量参数的大小降序排序各个所述天线;
若一个所述天线对应的所述信号质量参数为多个,基于多个所述信号质量参数求取对应的所述天线的信号质量参数均值,根据所述信号质量参数均值的大小降序排序各个所述天线。
进一步的,基于设定的天线数量阈值和/或信号质量参数阈值从所述天线序列中筛选若干个所述天线作为休眠天线,包括:
依据所述天线数量阈值从所述天线序列中从大到小依序筛选对应数量的所述天线;或者,
依据所述信号参数阈值从所述天线序列中筛选对应的所述天线;或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62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