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12932.1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6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室田洋辅;须藤良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30 | 分类号: | H01M10/30;H01M10/28;H01M4/26;H01M4/32;H01M10/44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尹洪波 |
地址: | 日本国静***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制造 方法 | ||
提供一种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能够使作为镍氢蓄电池的初始的内部电阻(DC‑IR)减小,并更高地确保初始输出性能。在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在将极板组和碱性电解液收纳于电池壳体后通过充放电使极板组的活性物质活化的活化工序,活化工序具备:充电工序(S111),以变为小于开阀区域的范围的高SOC状态的方式充电;第1放电工序(S113),以产生由氢脆化导致的负极的储氢合金裂化的方式以高SOC状态通过放电速率管理持续时间;以及第2放电工序(S115),当变为低SOC状态时,以比此前的放电速率(C)大的放电速率(C)放电,使得通过氢释放而产生负极的储氢合金裂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讲,涉及更良好地进行负极的活化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手提式设备、便携设备等的电源,以及作为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源,碱性蓄电池受到关注。其中,特别是镍氢蓄电池,其是具备含有以氢氧化镍为主体的活性物质的正极和以储氢合金为主材料的负极的蓄电池,从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也优良等的理由出发,作为那些用途的电源而快速地普及。
但是,这样的镍氢蓄电池有电池刚组装之后的储氢合金的活性低、其初始输出功率降低的不良情况。
因此,提出使储氢合金活化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进行包括镍氢蓄电池的正极中的氢氧化镍的活化在内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活化,通过针对正极活化的蓄电池执行一次至多次的充放电循环而进行作为负极的活性物质的储氢合金的活化。并且,在进行该储氢合金的活化时,在一次至多次的充放电循环中,至少一次循环进行充电至该蓄电池的充电状态达到过充电状态的SOC为止。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进行负极活化工序时,通过充电至电池的充电状态变为过充电状态,从而在负极中的储氢合金表面产生所谓的裂纹(龟裂)。并且,由此负极中的储氢合金表面微粉化,其表面积扩大,从而能够扩大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即作为电极材料的反应面积(活性点)。在上述制造方法中,通过这样使负极中的储氢合金的活性点扩大,从而能够使作为镍氢蓄电池的初始的DC-IR(内部电阻)减小,能够更高地确保初始输出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32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虽然提及了如何充电,但是有如下问题:没有关于放电的见解,只是说适当进行放电。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能够使作为镍氢蓄电池的初始的内部电阻(DC-IR)减小,进一步更高地确保初始输出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中,所述镍氢蓄电池具备正极和负极,所述正极的活性物质含有氢氧化镍,所述负极含有储氢合金作为活性物质,所述镍氢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活化工序:在将极板组和碱性电解液收纳于电池壳体后,通过充放电使所述极板组的活性物质活化,所述活化工序具备:充电工序,充电成为小于开阀区域的范围的高SOC状态;和放电工序,调整放电速率以使所述高SOC状态的范围内的持续时间得到管理,在所述放电工序中,当从所述高SOC状态变为SOC的值低于该高SOC状态的低SOC状态时,以比此前的放电速率大的放电速率放电。
以往认为,高速率放电与低速率放电相比,因为将负极的储氢合金内的氢释放的速度快,所以伴随氢释放的储氢合金的体积收缩的能量大,促进储氢合金裂化,其结果是,负极的表面积增大,能够使负极的内部电阻减小,能够更高地确保初始输出性能。但是,本发明人发现:在为高SOC状态的情况下,成为较高的氢平衡压的状态,比起快速促进氢释放,通过维持较高的氢平衡压的状态,能够更加促进储氢合金裂化,其结果是,负极的表面积增大,使负极的内部电阻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未经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29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信源信道联合极化的消息传递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折叠床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