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板流道无尘开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09866.2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8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晖;冯展鹰;王仁彻;尹鹏;戴玉东;李力力;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康翔;高娇阳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板流道无尘开孔 方法 | ||
本发明针对冷板流道结构复杂、加工过程中洁净度控制难的问题,采用预埋堵头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种冷板流道无尘开孔的方法,加工过程用封堵螺钉、封堵盖帽结构、制造工艺简单,解决了冷板流道洁净度控制难的问题,应用该洁净度控制方法,可以杜绝多余物进入冷板流道,保证流道的洁净度,适用于机加工领域,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尘加工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以电能为主要输入能的大功率设备中,为了保证发热功率较大的各类核心部件稳定工作,需要有用于保证工作温度的热管理系统。
热管理系统一般包含冷板,冷板的内部带流道,流道的分布复杂,在冷板的一侧通过接头与电子器件连接,形成完整的冷却系统。
流道为密闭腔体,且分布不规则,现有技术无法直接加工成型,需要在流道底板上预先加工流道,再将底板与流道盖板焊接,形成密闭的流道腔体。
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工接头孔,必然会在流道中引入切屑等多余物,需要在加工结束后,采用洁净的蒸馏水反复冲洗流道,并使用内窥镜检查流道内部多余物情况,直至多余物清洗干净。
因此,冷板流道的加工、流道和接头孔的洁净度控制困难,采用上述方法耗时耗力,未能从源头上杜绝多余物的引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冷板流道无尘开孔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冷板由底板和盖板组成,底板内加工凹槽作为流道;在流道的底部,由内向外开孔,清洁底板和流道;采用螺钉封堵开孔,杜绝切屑等多余物进入流道,焊接底板和盖板,形成密封腔体;从底板外部取出螺钉,封堵开孔。
进一步的,由内向外开孔,不穿透底板,开盲孔代替,封闭腔体;在底板的外部,盲孔相对应的位置,由外向内开孔,孔径大于盲孔,穿透底板;开孔形状和接头形状契合,采用仿形螺帽封堵开孔,杜绝灰尘杂物进入流道。
进一步的,设定流道深度为L1,盲孔深度为L2,在螺钉侧面标记刻度线,设定刻度线距离螺钉上端为H1,距离螺钉下端为H2,使H1L1,H2L2,将螺钉下端埋入盲孔,螺钉上端留在流道,刻度线与盲孔口平齐,确保螺钉留在流道的长度不超过流道深度,不影响盖板安装,确保螺钉埋入盲孔的长度不超过盲孔深度,不影响螺钉预埋,防止螺钉底部在外开孔时受损。
设定由内向外开孔深度为L3,由外向内开孔深度为L4,底板厚度减去流道深度的剩余厚度为L5,使L3L2,L3+L4L5,由外向内将盲孔底部开孔,确保内外孔贯通,并防止螺钉底部在外开孔时受损。
进一步的,在开孔内壁和螺钉侧面加工相对应的螺纹,加强螺钉封堵开孔的密封性,在螺钉的两端加工一字型凹槽,方便用螺丝刀拧取。
本发明针对冷板流道结构复杂、加工过程中洁净度控制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埋堵头的设计方法,加工过程用封堵螺钉、封堵盖帽结构、制造工艺简单,有效解决了带流道冷板洁净度控制难问题,利于批量生产,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冷板结构图,图2是开孔透视图,图3是预埋螺钉示意图。
附图标记:1-盖板,2-底板,3-流道,4-开孔,5-盲孔,6-外开孔,7-重叠部分,8-螺钉,9-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开盲孔、内外空重叠、限制螺钉长度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具体的说明。
冷板由盖板1和底板2组成,如图1所示,底板2内加工凹槽作为流道3,在流道3的底部有开孔4。
由内向外开盲孔5,开孔深度为L3,不穿透底板2,如图2所示,由于后期由外向内将盲孔底部开孔,盲孔底部损失一部分,最后保留的深度为L2,则L3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98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焊接工艺评定评估系统及评估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变电站网络报文智能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