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温加湿输氧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07377.3 | 申请日: | 2020-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3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韩梅;杜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市中心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A61M16/10;A61M16/1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7 | 代理人: | 王山 |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加湿 输氧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恒温加湿输氧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面罩主体、调节带和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的一端与所述面罩主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输氧管连接,所述第一输氧管远离所述调节阀的一端依次通过连接头、第二输氧管与加湿容器连接,同时所述第一输氧管与所述第二输氧管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加湿容器的底端安装有加热装置,所述加湿器上还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面罩的鼻翼处和下颌处分别设置有防压疮垫。本发明不仅能够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通过输氧面罩的恒温、加湿功能,有效预防因连续高浓度氧气吸入而造成的气道粘膜干燥,不利于分泌物清除,继发肺部感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恒温加湿输氧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常采用的经鼻氧管给氧方法,对于吸入性损伤患者很难达到较高的给氧浓度,只能依靠增加氧气的流速以提高浓度,而经密闭输氧面罩吸氧浓度可达到50-60%,是临床常采用的给氧方式。然而吸入性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头面部皮肤烧伤,由于头面部富含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皮下组织疏松,在发生烧伤后会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从而会发生严重的组织水肿。
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在度过水肿阶段则将进入漫长的脱落和修复期,于多数患者而言,损伤的粘膜修复和肺功能的恢复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为预防因连续高浓度氧气吸入而造成的气道粘膜干燥,不利于分泌物清除,继发肺部感染,给氧必须加热和加湿,而临床使用的无论是经口鼻给氧还是经气管切开处给氧的输氧面罩均无此功能,综上所述,本申请现提出恒温加湿输氧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恒温加湿输氧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恒温加湿输氧装置,包括面罩主体、调节带和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的一端与所述面罩主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输氧管连接,所述第一输氧管远离所述调节阀的一端依次通过连接头、第二输氧管与加湿容器连接,同时所述第一输氧管与所述第二输氧管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加湿容器的底端安装有加热装置,所述加湿器上还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面罩的鼻翼处和下颌处分别设置有防压疮垫。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容器包括进气口、加湿罐、注水管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安装在所述加湿罐侧壁的上端,同时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设置在位置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所述注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加湿罐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所述加湿罐顶端的盖体然后设置在靠近所述加湿罐底端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的管腔内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进气口上安装有气体流量计。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容器的侧壁上安装有液位计。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容器的侧壁上设置有显示屏。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住装置和显示屏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输氧管的外侧壁上缠绕设置有加热丝,所述加热丝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输氧管靠近所述连接头的一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住装置和显示屏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加热盘和隔热垫,所述加热盘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的内壁上安装有所述隔热垫;所述加热盘上设置有恒温控制单元,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湿度传感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用来控制所述湿度传感器的开启或关闭,用来控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开启或关闭,用来控制所述加热盘的控制或关闭,以及用来控制所述加热丝的开启或关闭,同时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存储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数据,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用于将存储的数据发送至手机或电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市中心医院,未经济南市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7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