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搬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06803.1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8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英 |
主分类号: | B65D25/10 | 分类号: | B65D25/10;B65D25/02;B65D8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丁艳侠 |
地址: | 0240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工地 钢筋 搬运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搬运装置,包括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左右两端顶部设置有夹紧机构,两侧所述夹紧机构之间设置有捆绑机构,所述放置板底部设置有减震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夹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可以对钢筋提供初步固定,通过设置捆绑机构,将拉绳上的挂钩与远离固定端一侧的固定环连接,使两侧拉绳交叉,利用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可以带动压线块向下移动,压线块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拉绳可以与钢筋更加贴合,从而完成对钢筋的固定,同时由于拉绳被固定,压线块向下移动时会使固定块向夹板一侧移动,从而使夹板对于钢架的固定更加牢固,大大增强了装置对钢筋固定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行业就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和管理而展开的行业,城市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建筑不仅仅只是一个供人们住宿休息,娱乐消遣的人工作品,它从很大的方面上与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相关联,建筑最后是要装修的,装修是指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的,包括水电施工、墙体、地板、天花板、景观等所实现的,依据一定设计理念和美观规则形成的一整套施工方案和设计方案,在建筑建材工地上,经常要用钢筋对建筑进行稳固。
现有技术中,建筑钢筋在施工现场都是采用手推车进行搬运,手推车是以人力推、拉的搬运车辆,手推车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广泛应用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维护简单、操作方便、自重轻,能在机动车辆不便使用的地方工作,但是建筑钢筋大多都是成捆搬运,非常重,搬运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搬运效率低下,会影响正常施工进展,安全性低,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搬运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搬运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地用钢筋搬运装置,包括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左右两端顶部设置有夹紧机构,两侧所述夹紧机构之间设置有捆绑机构,所述放置板底部设置有减震机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固定连接设置在放置板左右两端顶部的挡板,两侧所述挡板内侧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限位板,两侧所述限位板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活动块,所述固定块与活动块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活动块另一端固定连接设置有夹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两侧所述夹板相对一端外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橡胶垫。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捆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设置在两侧挡板顶部的拉绳,所述拉绳另一端穿过固定连接设置在挡板顶端外侧的定滑轮和设置在夹板上侧的限位机构与挂钩连接,所述固定块顶部固定连接设置有与挂钩连接的固定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两侧挡板外侧的压线块,所述压线块外侧固定连接设置有与挡板滑动连接的限位块,所述压线块靠近挡板一侧设置有供拉绳穿过的凹槽,两侧所述压线块内侧均螺纹连接设置有与放置板转动连接的螺纹杆,两侧所述螺纹杆之间设置有与放置板螺栓连接的电机,两侧所述螺纹杆和电机输出端外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带轮,所述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滑动连接设置在放置板内侧底部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若干与放置板固定连接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顶端与活动板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若干第二弹簧,所述底板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活动板固定连接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内侧铰接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与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滑杆另一端与支撑杆铰接,所述支撑块底部螺栓连接设置有脚轮,所述活动板左右两端顶部均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上侧设置有与放置板固定连接的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对一侧磁性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英,未经李海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68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V2V的自动驾驶优化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手机生产用外壳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