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及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98874.1 | 申请日: | 2020-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6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7 |
| 发明(设计)人: | 陆磊;张盛东;王鹏飞;王云萍;廖聪维;周晓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 主分类号: | H10K59/60 | 分类号: | H10K59/60;H10K59/12;H10K59/00;H01L27/15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郭燕 |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传感 器件 结构 显示装置 | ||
1.一种显示面板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以及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和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和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分别位于所述衬底的两面,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上连接有显示器件,所述显示器件用于显示信息,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上连接有传感器件,所述传感器件用于感应外部环境信息;
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中具有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用于向所述显示器件发送或接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中具有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用于向所述传感器件发送或接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不同,且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为石墨烯、二硫化钼或碳纳米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中还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一栅极与所述第一有源层之间具有介质层,所述第一源极或第一漏极上连接金属互联层;
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中还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所述第二栅极与所述第二有源层之间具有介质层,所述第二源极或第二漏极上连接金属互联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极为顶栅结构、底栅结构、单栅结构或双栅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和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之间具有隔离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件为OLED、QLED、Mini-LED、Micro-LED;所述传感器件为光感器件、压感器件或温感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内传感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刚性材料或柔性材料,所述刚性材料包括硅或玻璃;所述柔性材料包括PI或PET。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显示器件、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以及传感器件;
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和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和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分别位于所述衬底的两面,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与所述显示器件通过金属互联层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与所述传感器件通过金属互联层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中具有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用于向所述显示器件发送或接收第一信号;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层中具有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用于向所述传感器件发送或接收第二信号;所述第一控制薄膜晶体管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二控制薄膜晶体管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不同,且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为石墨烯、二硫化钼或碳纳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88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