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锚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8226.6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2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苏伟;牟兆祥;李恩良;周岳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14 | 分类号: | E01D19/14;E01D101/28 |
代理公司: | 天津玺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37 | 代理人: | 韩剑峰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粘结 预应力 钢绞线 锚固 装置 | ||
一种适用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锚固装置,包括内埋式锚具、锚下螺旋筋和配套千斤顶,内埋式张拉端锚具及锚下螺旋筋依次穿在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上,并埋置于混凝土结构中,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连接配套千斤顶;还包括可调角度的张拉辅助装置,位于混凝土结构与配套千斤顶之间。本发明创造可用于各类采用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建造和加固的混凝土构件中,且构造简单、成本低、施工方便,同时适用于结构外表面与预应力钢绞线不垂直的情形,避免了对混凝土结构设置外部锚槽,仅在钢筋外部混凝土保护层范围设置较浅的张拉槽,保证了结构纵向主筋与环向箍筋的连续性,有利于结构受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桥梁结构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锚固装置。
背景技术
斜拉桥索塔锚固区采用环向预应力锚固方式相对于钢锚梁、钢锚箱等锚固方式具有更大的经济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斜拉桥索塔锚固区。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是继无粘结、有粘结预应力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预应力技术,无需设置预应力管道,无需对管道注浆,在索塔锚固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预应力张拉施工都需在张拉端开锚槽,待张拉完成后进行封锚。锚槽的存在严重干扰了混凝土结构纵向主筋和环向箍筋的布置,导致钢筋多处截断,预应力张拉完成后虽对打断钢筋进行了连接补强,但实际处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且,由于混凝土结构塔柱锚槽及预应力管道的存在,开槽区域、管道内壁局部应力均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为解决现有斜拉桥混凝土结构环向预应力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锚固装置。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锚固装置,包括内埋式锚具(1)、锚下螺旋筋(2)和配套千斤顶(8),所述内埋式张拉端锚具(1)及锚下螺旋筋(2)依次穿在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上,并埋置于混凝土结构(5)中,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的张拉端连接配套千斤顶(8)。
进一步的,所述内埋式锚具(1)包括限位板套筒(1-1)、夹片式锚具(1-2)和内置锚垫板(1-3),所述限位板套筒(1-1)和夹片式锚具(1-2)依次套设在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上,所述限位板套筒(1-1)与夹片式锚具(1-2)之间、所述夹片式锚具(1-2)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之间的空隙均充填缓凝粘合剂(3-3),所述内置锚垫板(1-3)穿过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与所述限位板套筒(1-1)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位于内埋式锚具(1)内及混凝土结构(5)以外的部分是为预应力钢绞线(3-1);其余部分的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3)包括预应力钢绞线(3-1)和套设于所述预应力钢绞线(3-1)外围的护套(3-2),所述预应力钢绞线(3-1)和所述护套(3-2)之间填充有缓凝粘合剂(3-3)。
进一步的,还包括可调角度的张拉辅助装置(4),所述张拉辅助装置(4)位于混凝土结构(5)与配套千斤顶(8)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张拉辅助装置(4)包括斜置垫板(4-1)、平置垫板(4-2)、调升降螺栓(4-3)、可转动撑杆(4-4)和转动轴(4-5),所述平置垫板(4-2)通过可转动撑杆(4-4)与斜置垫板(4-1)连接,可转动撑杆(4-4)可带动平置垫板(4-2)绕转动轴(4-5)旋转来调节斜置垫板(4-1)与平置垫板(4-2)的角度,调升降螺栓(4-3)穿过所述平置垫板(4-2)抵在所述斜置垫板(4-1)上。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结构(5)与所述张拉辅助装置(4)接触的表面开设有张拉槽(7),所述斜置垫板(4-1)紧贴于所述张拉槽(7)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张拉槽(7)两侧面设有预留钢筋网片接头(7-2)。
进一步的,所述张拉槽(7)底混凝土面在安装所述斜置垫板(4-1)之前进行凿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82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