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95723.0 | 申请日: | 2020-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9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龙;芮开闩;刘琳;沙文瀚;李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5/616 | 分类号: | E05F15/616;E05F5/08;E05C17/12;B62D25/1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9 | 代理人: | 盖军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舱盖 自动 开启 装置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以提高前舱盖开启的方便程度和安全性。本发明的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包括利用铰链安装于车身上的前舱盖,关键在于,该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还包括固定于发动机舱内的电机以及由该电机驱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螺纹副方式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通过撑杆与前舱盖连接,所述撑杆的底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滑块连接,撑杆的顶端通过第三转轴与前舱盖连接。本发明的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不仅可以通过电机来自动开启前舱盖,以提高方便性,还能够在电机出现故障时,不影响前舱盖的手动开启,同时还能够在前舱盖突然掉落时避免夹手,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前舱盖的开启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手动拉驾驶内的操纵件以带动拉丝开启前舱盖锁,然后用手抬的方式将前舱盖抬起,最后用撑杆支承前舱盖。由于前舱盖比较厚重,车主需要双手协调方可完成开启,操作非常不方便,还容易因为车主力量小或者突然失手而使前舱盖失控突然下落,造成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以提高前舱盖开启的方便程度和安全性。
本发明的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有以下三种:
1、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包括利用铰链安装于车身上的前舱盖,关键在于,该汽车前舱盖自动开启装置还包括固定于发动机舱内的电机以及由该电机驱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螺纹副方式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通过撑杆与前舱盖连接,所述撑杆的底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滑块连接,撑杆的顶端通过第三转轴与前舱盖连接。
解锁前舱盖锁后,当电机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轴同步转动,由于滑块在撑杆的作用下无法随第一转轴同步转动,因此第一转轴的转动就会转化为滑块沿第一转轴的轴向的移动,此部分的工作原理同丝杠螺母,此处不再赘述。滑块沿第一转轴移动时,就会带动撑杆的底端沿第一转轴的轴向移动,从而改变撑杆的角度,带动前舱盖开启或者关闭。当前舱盖开启至预定的最大角度时,电机停止转动,此时由于第一转轴与滑块的自锁结构,可以避免前舱盖自行下落,提高了安全性。只有电机反向转动,才能带动滑块反向移动,使前舱盖关闭。
上述电机的开关可以设置在驾驶舱内,只有车内人员才能开启,以避免前舱盖被外面无关人员随意开启。当然,上述前舱盖的开启角度是与电机的转动圈数相关的,在汽车研发阶段,技术人员可以预先通过试验,标定好电机转动圈数,当电机转动至预定圈数后自动停止转动,以保证前舱盖的开启角度准确,或者前舱盖的关闭完全。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通过减速机、联轴器与第一转轴连接,以驱动第一转轴。减速机可以为独立装置或者集成于电机内,以提高电机的扭矩。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电机电源失效(例如说电机采用蓄电池供电,而该蓄电池电量不足时)或电机自身出现故障的情形,为了在此时仍可以顺利开启前舱盖,特别做了下述改进:所述撑杆为伸缩杆,撑杆的最小长度满足下述关系:前舱盖能够仅在滑块的推动下开启至预定的最大角度,撑杆的最大长度满足下述关系:前舱盖能够在滑块处于初始位置时,在外力作用下开启至预定的最大角度,所述初始位置为前舱盖关闭时,滑块所处的位置。在电机正常工作时,第一转轴带动滑块移动,此时撑杆处于最小长度而无法继续压缩,滑块能够推动撑杆而撑起前舱盖;而当电机因电源或者其它问题而无法转动时,车主可以直接用手将前舱盖向上抬起,前舱盖在向上转动而抬升的过程中,会拉动撑杆,使撑杆的长度变长,这样就可以在滑块保持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将前舱盖手动开启,以便于维修电机或者其它发动机舱内的部件,不会影响汽车的正常维修及使用。
具体来说,所述撑杆由套管和内杆套接而成,所述套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内杆由套管的开口端伸入至套管内,内杆与套管之间夹设有阻尼隔套。上述阻尼隔套可以使内杆与套管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顺畅而不是非常松动,可以有效避免撑杆自身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噪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57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