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偏角分流的不规则井筒清洁通井装置及通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5502.3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2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沈建文;睢圣;杜征鸿;李林;黄胜强;罗朝东;王兴忠;陈虹霓;王方博;刘丹洁;李衡;罗翰;陈仕仪;王大勇;王存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37/00 | 分类号: | E21B37/00;E21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赵浩竹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偏角 分流 不规则 井筒 清洁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偏角分流的不规则井筒清洁通井装置及通井方法,其中装置包括母接头、引流槽、通井本体、刮削齿、通井条、偏角分流孔眼、公接头。所述母接头与钻头相连,公接头与钻杆相连,刮削齿焊接在通井条上,通井条焊接在通井本体上,所述偏角分流孔眼是在通井条上的开孔,孔眼一直贯穿通井本体,与通井本体水眼连通,两个通井条之间的间隙形成引流槽。本发明适合深井通井过程中不规则井眼岩屑的沉积,使得岩屑更易循环携带至井口,减小井壁垮塌事故,修整井壁的优点,可使井眼清洁度提高,适合广泛地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偏角射流的不规则井筒的清洁通井装置及通井方法。
背景技术
通井是用钻杆携带一定直径的工具,或直接用钻杆,在井眼里前进,把井眼处理的规则一些,为下套管或测井等后续施工提供良好的通道环境。测井后,下套管前、常规钻具下钻遇阻无法处理、井漏等复杂无法继续钻进时,通井时根据井下状况选择不同的钻具结构。普通直井,井下正常,需要在测井后或下套管前通井,可以用牙轮钻头、钻铤、通井器、钻杆通井,如果井下有井漏,井塌等,不能带通井器,采用光钻铤结构通井。
如果是定向井、水平井通井,视井下情况而定,井斜小可带钻铤和通井器,带通井器的目的是为了修整井壁使其变得稳固和光滑,有利于下一步继续作业,如果井斜较大,可以直接用牙轮钻头、加重钻杆通井。
目前,深井不规则井眼现象较多(如:大肚子井眼及糖葫芦井眼等),由于岩屑沉积附着在不规则井眼壁面,无法利用常规的水力学循环携带出来,起下钻过程中不规则井眼中的大量岩屑易造成起下钻遇阻甚至发生卡钻故障。由于井壁的虚厚泥饼较多,造成局部井径变小,起下钻遇阻,造成非生产失效增加。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深井不规则井眼岩屑沉积,通过常规循环难以将附在大肚子井眼及糖葫芦井眼岩屑循环携带至井口,井眼清洁度不高。
2.深井虚厚泥饼现象导致起下钻遇阻。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偏角分流的不规则井筒清洁通井装置及通井方法,适合深井通井过程中不规则井眼岩屑的沉积,使得岩屑更易循环携带至井口,减小井壁垮塌事故,修整井壁的优点,可使井眼清洁度提高,适合广泛地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基于偏角分流的不规则井筒清洁通井装置,包括母接头、引流槽、通井本体、刮削齿、通井条、偏角分流孔眼、公接头。
所述母接头与钻头相连,公接头与钻杆相连,刮削齿焊接在通井条上,通井条焊接在通井本体上,所述偏角分流孔眼是在通井条上的开孔,孔眼一直贯穿通井本体,与通井本体水眼连通。引流槽是两个通井条之间的孔隙。
通井过程将先确定不规则井眼(大肚子、糖葫芦井眼等)的不规则具体位置,将通井本体的母接头与钻头相连,公接头与钻杆相接,下钻时使通井本体定位与不规则的位置,钻井液从井口进入钻杆内部,先经过通井本体,一部分钻井液经过通井本体的偏角分流流入环空中,另一部分钻井液随后沿着钻头返回环空,在不规则的位置处与经过通井本体的偏角分流钻井液汇合,形成涡流或者螺旋流,将岩屑从不规则井壁翻转循环出来。
另外,通井本体上的切削齿可以修整不规则井眼的岩石层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适合深井通井过程中不规则井眼岩屑的沉积,使得岩屑更易循环携带至井口,减小井壁垮塌事故,修整井壁的优点,可使井眼清洁度提高,适合广泛地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偏角分流的不规则井筒的清洁通井装置;
图2为井筒清洁通井工艺示意图;
图3为通井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55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