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杆塔转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1922.4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8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安;姜溪;路金川;于浩霞;马红蕾;刘在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市历城区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3/04 | 分类号: | B62B3/04;B62B3/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马春燕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杆塔 转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杆塔转运装置,涉及电力设备转运技术领域。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包括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上部设有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一顶压机构,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下部均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下部均设有行走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在道路崎岖的山路上进行运输电力杆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转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力杆塔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偏远山区、道路崎岖的地方安装电力杆塔时,一般的运输车只能够到达离目的地较远的道路上,剩余的路程需要人力去搬运,搬运的件较大时,人力难以完成,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适用于山区的运输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杆塔转运装置,能够在道路崎岖的山路上进行运输电力杆塔。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力杆塔转运装置,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包括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上部设有第一承载机构和第一顶压机构,所述第一承载机构包括与第一支撑座转动连接的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上部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顶压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部设有第一夹持槽;
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下部均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下部均设有行走轮;
所述后车体包括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上部设有第二承载机构和第二顶压机构,所述第二承载机构包括与第二支撑座转动连接的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上部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顶压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上部设有第二夹持槽;
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下部设有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下部均设有支撑板,所述连接杆与支撑板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位于连接杆中间位置。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框架,所述行走框架下部与行走轮连接,所述行走框架上部设有转向盘。
所述行走轮支架设有连接轴。
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下部设有限位杆。
所述第一限位槽比第一夹持槽宽30-120厘米。
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前车体的前部,第二支撑杆位于后车体的后部。
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上部设有固定带。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运输电力杆塔时,将电力杆塔放置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上,再通过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对电力杆塔进行固定,在遇到上坡时,所述第一支撑杆向上移动,第二支撑杆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夹持槽对电力杆塔产生顶压力,防止电力杆塔出现向后移动的现象,在遇到下坡时,所述第二支撑杆向下移动,第一支撑杆向上移动,所述第二夹持槽对电力杆塔产生顶压力,防止电力杆塔出现向前移动的现象,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2、所述连接杆上设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位于连接杆中间位置,通过所述伸缩气缸能够改变连接杆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调节前车体与后车体之间的距离,能够使本装置运输不同长度的电力杆塔,从而提高了本装置的使用率。
3、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框架,所述行走框架下部与行走轮连接,所述行走框架上部设有转向盘,所述转向盘能够调节行走轮的行走方向,保证整个装置的能够根据路况来调节行走状态,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4、所述行走轮支架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能够使前车体和后车体分别成为一个整体,保证了行走机构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了整个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市历城区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市历城区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19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