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号接收端的信号接收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88022.4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2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琳;陈名峰;王鑫;马凤鸣;温文坤;林英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泽方誉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84 | 代理人: | 唐明磊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接收 处理 模式 选择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号接收端的信号接收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预先构建业务类型与信号接收模式的第一绑定关系以及各个信号发射端与对应的分集合并模式的第二绑定关系。之后,通过解析当前接收到的信号,提取信号的业务类型信息和信号发射端标识信息,根据业务类型信息查询第一绑定关系,确定当前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式,若确定当前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式为多天线接收模式,根据信号发射端标识信息查询第二绑定关系,确定当前信号的分集合并模式。通过不同业务类型、不同信号发射端适应性选择信号接收模式和分集合并模式,优化信号接收处理效果,提升信号处理效率并优化系统能耗管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信号接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接收端的信号接收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类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讯设备在进行通信过程中,采用天线进行通信讯号的接收。而为了保证通讯质量,降低信号衰落的影响,在一些通讯场景中,会采用分集技术进行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信号传输。分集技术就是利用多条传输相同信息且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衰落特性的信号路径,并在接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当合并,以便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传输的可靠性。即如果一条无线传播路径中经历了深度衰落,而另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径中可能仍包含着较强的信号,因此可以在多个信号中选择两个或更多的信号进行合并,这样可以同时提高接收端的瞬时信噪比和平均信噪比,进而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但是,简单地采用天线分集技术接收信号,虽然一定程度优化了信号接收性能,但同时也增大了信号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由于多个天线分集接收信号并进行合并,会延长信号的处理时长,降低信号的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接收端的信号接收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能够通过不同业务类型、不同信号发射端适应性选择信号接收模式和分集合并模式,优化信号接收处理效果,提升信号处理效率并优化系统能耗管理。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接收端的信号接收处理模式选择方法,包括:
预先对不同业务类型配置相应的信号接收模式,构建所述业务类型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式的第一绑定关系,所述信号接收模式包括单天线接收模式和多天线接收模式;
预先通过多天线分集接收各个固定的信号发射端发射的测试信号,基于所述测试信号进行不同分集合并模式的性能评估,根据性能评估结果构建各个所述信号发射端与对应的所述分集合并模式的第二绑定关系,所述分集合并模式包括选择式合并模式、最大比合并模式和等增益合并模式;
解析当前接收到的信号,提取信号的业务类型信息和信号发射端标识信息,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查询所述第一绑定关系,确定当前信号的所述信号接收模式,若确定当前信号的所述信号接收模式为所述多天线接收模式,根据所述信号发射端标识信息查询所述第二绑定关系,确定当前信号的分集合并模式。
进一步的,在解析当前接收到的信号之前,还包括:
在初始信号接收模式下,通过单天线独立接收信号。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信号发射端标识信息查询所述第二绑定关系,确定当前信号的分集合并模式之后,还包括:
在对应的所述业务类型的信号接收完毕后,恢复所述初始信号接收模式,通过单天线独立进行信号接收。
进一步的,在通过单天线独立接收信号之前,还包括:
通过信号接收性能测试得到各个天线的信号接收性能测试结果,基于所述信号接收性能测试结果选择一个天线用于在所述初始信号接收模式下接收信号。
进一步的,在根据所述业务类型信息查询所述第一绑定关系,确定当前信号的所述信号接收模式之后,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8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