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85384.8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4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黄龙飞;许肖梅;黄身钦;吴剑明;张小康;周阳亮;王荣鑫;肖芳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1/00 | 分类号: | F42D1/00;A01M29/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导爆管 警示 海洋 哺乳动物 声学 驱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利用导爆管作为驱赶小炮材料;
2)确定驱赶小炮药量、布放区域和布放深度;
所述确定驱赶小炮药量、布放区域,根据小炮爆炸影响范围及驱赶目标动物听觉灵敏度确定,从爆点半径范围由近向远分为驱赶小炮危险区、爆破施工噪声潜在伤害区和驱赶小炮作用区;驱赶小炮危险区需控制于爆点半径100m范围内,危险区外驱赶信号均方根声压级需小于180dB;为满足上述要求,8号非电雷管总数最大不得超过3枚,危险区监测工作由后续爆破施工中的安全警戒人员一并负责,视现场条件可扩大监测范围;
3)利用布放平台将驱赶小炮下放至水中指定深度;
4)确认驱赶小炮危险区内无目标动物后将驱赶小炮引爆;
5)计算小炮驱赶与正式施工间的时间间隔,等待一段时间后进行正式水下爆破施工,完成一次对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
所述计算小炮驱赶与正式施工间的时间间隔的方法为:小炮驱赶与正式施工间的保护时间由目标动物典型游速决定,其值t=L/V,其中v为游速,单位m/s;t为保护时间,单位s;L为施工噪声伤害距离,一般取值500m,适当调整;保护时间同样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适当延长,但不可过长,以防动物折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导爆管采用水下爆破施工中通用的导爆管,导爆管由塑料导爆管和非电雷管二部份组成,其中塑料导爆管负责引爆其末端非电雷管,非电雷管负责驱赶声源产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电雷管采用单位载药量为0.8g的8号非电雷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爆破施工噪声潜在伤害区为正式爆破施工噪声均方根声压级180dB所处范围;驱赶小炮作用区内驱赶声信号均方根声压级需高于施工海域背景噪声30dB,且驱赶作用区范围需大于爆破施工噪声潜在伤害区;通过调整非电雷管数量控制作用区范围,1枚8号非电雷管组成的驱赶小炮,其作用区约为爆点半径1400m,2枚约为1750m,3枚约为2000m;根据爆破施工规模和保护的目标动物听觉灵敏度选择驱赶小炮所用非电雷管数量,施工规模大、驱赶目标动物听觉灵敏度低情况下,选择3枚8号非电雷管,动物听觉灵敏度中、高等一般情况下,选择1~2枚8号非电雷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布放深度以将驱赶小炮布放于施工海域水深一半的位置为宜;对于特殊需求,可根据施工海域声速剖面分布而产生的不同声传播衰减情况选择布放深度,以获得最佳驱赶效果,如目标动物活跃于水体底层,可根据声速剖面分布布置驱赶小炮,以使驱赶声场向水体底层集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布放平台选择调用施工现场工程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基于导爆管警示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驱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放平台采用施工中的钻孔船或交通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538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