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82022.3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9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陶志刚;罗森林;邓飞;张同星;何满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刘素霞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质边坡 崩塌 灾害 npr 监测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柔性锚网、NPR锚杆、监测单元、基站和监控中心,柔性锚网铺设在节理发育岩体的表面,NPR锚杆对节理发育岩体和稳定岩体进行加固,监测单元安装在NPR锚杆上,基站与监测单元之间通信连接,监控中心与基站之间通信连接;当岩体发生崩塌时,NPR锚杆发生结构大变形,吸收大量的能量,松散的碎石能通过高强高韧柔性锚网进行控制。对于体量较大的岩质崩塌,本发明能有效控制并延缓岩体的崩塌灾变时间,为人员和财产撤离提供更多时间,对于较小体量的岩质崩塌,本发明能控制岩体崩而不塌,有效避免岩体崩落带来的灾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质灾害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崩塌灾害的常用治理办法,普遍为普通锚杆加固支护和钢丝锚网加固支护等。崩塌灾害属于岩体大变形灾害,且大部分威胁较大的崩塌岩体的体量也较大,在成灾的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于是常规的锚杆加锚网支护措施难以有效支护节理化岩体。常规的锚杆采用低碳钢,其属于小变形材料,在锚杆整个变形过程,吸收岩体变形能极为有限,最终因锚杆发生大变形导致破断,最终失效。普通柔性锚网在承受较大变形和压力时很容易出现破口,在出现崩塌灾害时,普通锚网的抗冲击和吸能性能也较差。在失去锚杆的固定和联合作用后,柔性的锚网支护也不足以维护岩体的整体稳定性。
对于体量过大的潜在崩塌致灾的岩体,一味的加强支护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是行不通的。为避免岩质崩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灾害,需加强对该类岩体的监测,并实现预报功能。但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监测预警手段是非接触式的监测,多为监测岩体的表面位移或者环境的变化。该类监测能实现较大范围的变形及位移监测分析,但是,其监测预警的精度难以真正满足对岩质崩塌短期预警预报的需求。因为其监测的内容属于岩质崩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于是得出的预警结果为经验判定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岩体内部力的变化,也较难反映岩体短期的运动趋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应对岩质崩塌地质区域灾害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所出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及方法,不仅能控制岩体崩而不塌,有效避免岩体崩落带来的灾害,而且有效控制并延缓岩体的崩塌灾变时间,为人员和财产撤离提供更多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所述监测和控制系统包括:柔性锚网,所述柔性锚网铺设在节理发育岩体的表面,用于防止碎石散落;NPR锚杆,所述NPR锚杆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NPR锚杆分布于所述节理发育岩体上,所述NPR锚杆包括锚杆体,所述锚杆体的一端穿过所述节理发育岩体并固定在稳定岩体上,另一端与所述柔性锚网固定连接;监测单元,所述监测单元安装于所述锚杆体上,用于实时监测所述锚杆体的轴向力变化;基站,所述基站与所述监测单元之间通信连接,用于收集并发送所述监测单元所监测到的数据信息;监控中心,所述监控中心与所述基站之间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基站所发送的数据信息,并观察所述NPR锚杆的轴向力变化情况。
依据上述的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柔性锚网由微观NPR钢绞线编织而成,所述微观NPR钢绞线由NPR冷轧带肋钢筋在锻造过程中加入NPR微小单元,形成弥散颗粒,进行加工制作而成。
依据上述的岩质边坡崩塌灾害的NPR锚杆监测与控制系统,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微观NPR钢绞线编织方式为菱形编织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20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