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虚拟电厂下的分布式资源自组织聚合与协同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78673.5 | 申请日: | 2020-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1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何光宇;周欢;肖居承;吴清;李志勇;邵洁;潘迪涵;宁道龙;温蜀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省电力学校(海南省电力技工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千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Q10/08;G06Q50/06;G06F1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70100***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虚拟 电厂 分布式 资源 组织 聚合 协同 控制 方法 | ||
1.虚拟电厂下的分布式资源自组织聚合与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定义适应性主体的自组织聚合的基本规则;
基于所述基本原则,适应性主体能够实现从简单的个体聚合成为复杂的个体,即介主体;
步骤二:建立适应性主体动态自组织层级结构;
基于步骤一,介主体之间、介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了变化,设计聚合规则,使得介主体与介主体之间继续聚合形成更大的主体,从而形成自下而上,逐级聚合的层级结构;
步骤三:通过观察训练主体动态自组织层级结构,实现虚拟电厂下的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协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电厂下的分布式资源自组织聚合与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中,定义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则,以两个主体为例,定义:
规则一:最小适应度聚合:
式中μA和μB分别表示未聚合前A和B的环境适应度,和分别表示聚合后A和B的环境适应度;
规则二:最大适应度聚合:
表示聚合后最大适应度个体得到提升;
规则三:平均适应度聚合:
表示聚合后整体的平均适应度得到提升;
规则四:自定义适应度聚合:
fμ为适应度的某个自定义函数,表示聚合后适应性主体朝既定的方向提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虚拟电厂下的分布式资源自组织聚合与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中,设计聚合规则,其步骤如下;
假设虚拟电厂是一个由适应性主体自组织形成的m层结构,则:
式中L(i)表示第i层结构,是由其下一层级L(i-1)的适应性主体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聚合体,x表示层级中的某个适应性主体;
定义第i层的聚合规则R(i)表示为:
式中Rulei代表是的是第i条规则,λk为第k条规则的权重系数,取值范围[0,1],且代数和为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电厂下的分布式资源自组织聚合与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中,以度电成本为基础构建适应性主体适应性测度函数,定义:
式中E为某时段适应性主体的用电量,B为该时段的发电收益,且有B=E·Pc,Pc为该时段的电价;C为调控成本,取值与调控量为严格的凸函数关系;L为运维、惩罚等其他成本;R为环境的奖励值;ε为一个较大的正常数,确保分母不小于0;f(A)为适应性主体在某时段内的度电成本,为方便理解,取其倒数使得度电成本越低时,适应度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虚拟电厂下的分布式资源自组织聚合与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马尔科夫博弈刻画适应性主体的自组织聚合,以如下五元组对该过程进行定义:
<N,S,A1,…,An,T,R1,…Rn> (7)
其中N={1,2,…,n}表示n个适应性主体,S为适应性主体组合的联合状态空间,Ai表示第i个适应性主体的动作空间,T为联合行为的状态转移矩阵,Ri为第i个适应性主体所得的回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省电力学校(海南省电力技工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千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南省电力学校(海南省电力技工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千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86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基座盘表面梯度TaC涂层
- 下一篇:一种炒菜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