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堵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5486.1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1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佘继平;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8/42 | 分类号: | C09K8/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唐亭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堵漏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堵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堵漏材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表面活性剂0.1‑0.5%、油3‑10%、增粘剂0.1‑0.5%、固化剂20‑50%、固化反应助剂1‑20%、结构强度助剂5‑50%、降滤失剂1‑5%、缓凝剂1‑20%,余量为水;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所述缓凝剂包括缓凝剂一和缓凝剂二;所述堵漏材料为水包油包水型结构,由部分水、缓凝剂一、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油组成里层的油包水结构,所述油包水结构与其余组分组成水包油结构。本发明的堵漏材料固化时间可调,且具有良好的流动特性、触变性,不依赖对漏失裂缝宽度识别,固化后封堵带强度高,可酸溶解除,不损害储层的优点,能够用于非储层段的漏失控制和储层段的漏失控制,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油气勘探开发作业中的钻完井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堵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井漏是钻完井过程中常见的井下复杂情况之一,通常会给钻完井工程带来严峻挑战,比如,井漏会导致钻井液大量损失、钻井周期延长、井眼净化不良甚至卡钻。因此,井漏会导致钻井成本大幅增加,给安全、高效钻完井带来巨大挑战。
漏失控制通常依赖堵漏材料封堵、欠平衡钻井、控压钻井等技术实现,其中堵漏材料封堵是现场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主要包括桥堵技术(通过颗粒堵漏材料在裂缝中架桥实现封堵)、凝胶堵漏技术和常规水泥浆堵漏技术。另外,对于储层段的漏失控制而言,不仅需要在钻完井过程可以实现高效封堵,还要求在钻完井之后可以有效解除(即满足储层保护需求),以便后期恢复裂缝通道的渗流能力。桥堵技术可应用于储层和非储层,储层段应用可采用可酸溶堵漏材料,如碳酸钙颗粒。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是实现桥堵材料粒径级配与漏失裂缝宽度相匹配,否则容易导致“封门”或堵不住的情况。但针对井下裂缝宽度识别目前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如天然裂缝系统复杂、钻井产生新的裂缝、漏失位置无法准确定位等,导致无法获取准确可靠的裂缝宽度值。这些困难都大大限制了桥堵技术的成功应用,现场需要依赖工程师经验或采用多次试堵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堵漏效率和成功率均较低。凝胶堵漏技术是通过向漏失层位泵入液体凝胶材料,并在井下实现交联形成高粘稠的凝胶材料来封堵漏失通道实现的。水泥浆堵漏通过采用常规水泥浆注入漏层,并在漏层固化以实现封堵的目的。水泥固化后形成的水泥石可以有效的强化井筒,大幅度提高承压能力。凝胶堵漏技术和水泥浆堵漏技术均不依赖井下裂缝宽度识别即可实现封堵,但由于凝胶材料和水泥石形成的封堵带均无法通过酸溶和自行降解等方式解除,因此这两种技术无法在储层段应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堵漏材料还存在固化时间不可调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固化时间可调的堵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且所述堵漏材料能够既具有常规桥堵材料的可酸溶解除特性,也具有凝胶或水泥浆材料不依赖漏失裂缝宽度识别的特性;既能够用于非储层段的漏失控制,又能够满足储层段漏失控制和储层保护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堵漏材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表面活性剂0.1-0.5%、油3-10%、增粘剂0.1-0.5%、固化剂20-50%、固化反应助剂1-20%、结构强度助剂5-50%、降滤失剂1-5%、缓凝剂1-20%,余量为水;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所述缓凝剂包括缓凝剂一和缓凝剂二;所述堵漏材料为水包油包水型结构,由部分水、缓凝剂一、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油组成里层的油包水结构,所述油包水结构与其余组分组成水包油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油溶性表面活性剂为司盘,所述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平平加、烷基硫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中的一种。作为优选,所述烷基硫酸钠为十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钠;所述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为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作为优选,所述油为煤油、白油、柴油、玉米油、花生油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作为优选,所述增粘剂为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羟乙基纤维素、黄原胶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54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