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3586.0 | 申请日: | 2020-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4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恩;张勇;黄展雄;全凯;刘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罗湖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E04G21/04;E04G2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浇筑 施工 设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备及方法,包括移动平台、设置于移动平台上的搅拌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上且位于搅拌机构出料端的泵送机构以及设置于移动平台上的支撑架,其中,支撑架内设有用于泵送混凝土的泵送管,泵送管一端与泵送机构的出料端相连通,另一端连通有呈竖向布置的输出管,输出管外侧设有振捣机构,并且输出管外侧设有用于驱动振捣机构沿竖向升降的第三驱动机构。本申请能够使振捣和浇筑同步进行,以降低工程耗时,并且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和石作骨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混凝土在搅拌以及浇筑成构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为了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提高浇筑质量,必须排除其中的气泡;排除气泡的方式基本为采用振捣设备进行振捣,以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以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
但是,传统的振捣和浇筑一般是采用两个独立的工序来进行完成,耗时较长,且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振捣,作业的质量全靠工人的经验,难以保证浇筑的质量,并且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工程耗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备及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备,包括移动平台、设置于移动平台上的搅拌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上且位于搅拌机构出料端的泵送机构以及设置于移动平台上的支撑架,其中,所述支撑架内设有用于泵送混凝土的泵送管,所述泵送管一端与泵送机构的出料端相连通,另一端连通有呈竖向布置的输出管,所述输出管外侧设有振捣机构,并且所述输出管外侧设有用于驱动振捣机构沿竖向升降的第三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机构能够用于将砂石骨料混合搅拌成混凝土,泵送机构将搅拌机构所输出的混凝土形成一定的压力并进行输出,并依次经过泵送管以及输出管输送至待浇筑的位置处,第三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振捣机构伸入至浇筑的位置处,使得在混凝土浇筑成构件的过程中,振捣机构同步地对已经完成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以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以提高混凝土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同时,由于振捣和浇筑同步进行,能够降低工程耗时,并且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固设于移动平台上的立柱、与立柱顶端转动连接的横梁以及与横梁远离立柱一端转动连接的折叠梁,所述泵送管包括位于立柱内的第一支管、位于横梁内的第二支管以及位于折叠梁内且与输出管相连通的第三支管,其中,所述第二支管一端与第一支管顶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支管远离输出管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立柱与横梁之间设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横梁与折叠梁之间设第二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浇筑时,利用第一驱动机构配合第二驱动机构控制支撑架的转动以及折叠,能够使得输出管移动至待浇筑位置的正上方;在无需浇筑时,利用第一驱动机构配合第二驱动机构控制支撑架的转动以及折叠,能够使得支撑架收缩至移动平台的正上方,节省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管外周面以及第三支管外周面均包裹有减震层,所述第一支管顶部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二支管靠近第一支管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并且所述第二法兰盘外侧固定套设有橡胶层;所述第二支管外侧活动套设有连接盖,并且所述连接盖与第一法兰盘顶面合拢以形成一转动腔,所述第二法兰盘在转动腔内可沿第一支管的轴心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罗湖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罗湖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35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