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高阻燃高阻热的模块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70550.7 | 申请日: | 2020-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7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 发明(设计)人: | 赖庆;李向梅;汪书苹;张佳庆;高飞;杨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233 | 分类号: | H01M50/233;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58;H01M50/293;A62C3/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巡通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03 | 代理人: | 李晓晓 |
| 地址: | 51811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阻燃 高阻热 模块 制备 方法 | ||
一种具备高阻燃高阻热的模块及制备方法,包括电池组,电池组的两端设置有端板,电池组的侧面设置有拉板,端板和拉板相连,电池组的顶部设置有绝缘保护盖,电池组包括若干电池,电池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相邻电池间设置有电池隔板,电池隔板的材质为EPDM基材料。本发明中电池隔板采用具备高阻燃、高隔热的EPDM基材料制备,利用EPDM基材料自身优势力,将模块上多种功能需求集中在一个结构件上,实现成本的显著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阻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高阻燃高阻热的模块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广泛应用,市场上也接连接出现锂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引起社会关注和担忧,在各方关注下全球和中国都分别出台多份新标准,对电池产品进行更多严苛的安全测试,如现有方法都分别提出外部火烧、热失控等安全测试。这些新增的测试对于电池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三元电池,组成模块后由于多个电芯紧贴着,如果一个发生热失控其它电芯很难保证不失控,这样多个电芯同时发生热失控,模块易发生爆炸、起火。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电池厂家基本上都是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方面更改电池配方,在电解液、隔膜上想方法,提高其耐热性能;另外一个方面从电池之间想方法,增加隔热阻燃的结构件,将热失控或火烧范围缩小,可能的话尽量控制在一个单体上,这样模块就非常安全。
现在大部分厂家应对现有方法内的热失控测试采用的是在电池间增加隔热结构件,确保单个电池失控时不影响其它电池。而电池中间用于隔热结构件是由纤维毡与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后外表面贴覆PET膜而成,而二氧化硅是具有纳米多孔及网络结构的其孔径小于空气的平均自由程,因此能很好的控制热对流。
采用气凝胶这种结构件是可以有效隔离电池间的热传递,但是气凝胶专利归属于国外,其原材料必须从国外进口,导致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气凝胶是一种类似粉状物需要由有PET或玻纤封装,而玻纤布封装还是会出现掉粉现象,长时间后会影响其性能,采用PET封装的话,可有效防止掉粉事宜PET阻燃性需要达到国标要求需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PET的价格呈几何上涨,最终导致这个结构件价格偏高。同时由于气凝胶是粉状物只能通过过浆这种方式让它形成块状,无法变形成其它结构,而它的功能就只有隔热作用,无法实现对电芯的固定,采用气凝胶这种结构件成型的模块需要另外新增结构件或采用结构胶的方式来固定电芯。
综上所述,采用气凝胶这种方式来隔热虽然可有效防止热失控的扩大,但其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模块和PACK成本非常高,目前气凝胶占PACK或模组结构件成本的30%-35%,仅该结构件功能单一仅只能用于隔热,故急待改善解决。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高阻燃高阻热的模块及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备高阻燃高阻热的模块,包括电池组,电池组的两端设置有端板,电池组的侧面设置有拉板,端板和拉板相连,电池组的顶部设置有绝缘保护盖,电池组包括若干电池,电池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相邻电池间设置有电池隔板,电池隔板的材质为EPDM基材料;EPDM基材料包括:三元乙丙橡胶、树脂、交联剂、纤维和助剂。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其特征在于,EPDM基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三元乙丙橡胶100份、树脂5~45、交联剂1~10、纤维1~10份和助剂0.7~70份。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其特征在于,EPDM基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三元乙丙橡胶100份、树脂10~40份、交联剂2~5份、纤维1~10份和助剂0.5~60份。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树脂为硼酚醛树脂;
交联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或者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
纤维为聚苯并咪唑纤维或聚对苯撑苯并双恶唑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05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