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箱排油烟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66255.4 | 申请日: | 2020-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1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汪鑫;苏润宁;张睿;王站;张成竹;石荣浩;穆建国;茅健;贺中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 |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王舵 |
| 地址: | 271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箱 油烟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箱排油烟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其中油箱排油烟回收装置包括冷却回收箱体,以及位于冷却回收箱体内且与冷却回收箱体的顶盖固接的主冷凝管,冷却回收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放口,排放口的位置在高度方向上高于主冷凝管的下端,冷却回收箱体的箱底开设有排油孔。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冷却回收箱体和主冷凝管,可实现对油烟气及水蒸气等物质的有效冷却收集,降低油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设置回收至事故油池的回收管道,实现将冷却收集的油脂及水等物质进行分分质隔离回收;通过设置防溢沿,能有防止油烟通过冷却回收箱体侧壁冷却外溢,以保证冷却的油脂能够全部落入冷却回收箱体底部进行收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箱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油箱排油烟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标准的日渐加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污染问题也逐步纳入管控范围,油箱正常工作时,为保证油箱内的压力及平衡,液态油在动力保证及润滑循环中产生的水蒸气及油烟气需通过箱顶的排烟风机进行外排。前期设计时均采用对空直排,此状况造成外排的烟气在冷凝过程中形成油污,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对自然环境污染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油箱排油烟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实现油箱正常运行时对油烟的有效收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油箱排油烟回收装置,包括与烟气直排管道连通且固接的冷却回收箱体,以及位于冷却回收箱体内且与冷却回收箱体的顶盖固接的主冷凝管,冷却回收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放口,排放口的位置在高度方向上高于主冷凝管的下端,冷却回收箱体的箱底开设有排油孔。
本方案通过设置冷却回收箱体,使得由烟气直排管道进入冷却回收箱体的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冷却回收箱体进行充分热交换,对烟气进行一次冷凝,烟气上升至冷却回收箱体顶部时,由于顶盖的阻挡,使烟气回流,从而在主冷凝管处形成混流,并在主冷凝管的导向作用下沿主冷凝管外壁流动,与主冷凝管进行热交换,实现二次冷凝,脱离主冷凝管的导向作用后,由排放口排出;两次冷凝形成的液体向下流动,并经排油孔流出,便于集中回收。
作为优化,还包括与冷却回收箱体内壁贴合设置的防溢沿,防溢沿的下端延伸至排放口。本优化方案通过设置防溢沿,使上方的烟气与防溢沿进行热交换所形成的液体经防溢沿的侧壁向下流动,由于防溢沿具有一定厚度,因此避免了冷凝产生的液体沿冷却回收箱体上部侧壁流至排放口,也就避免了冷凝形成的油脂由排放口流出。
作为优化,防溢沿的上端延伸至冷却回收箱体的顶盖,且与冷却回收箱体的顶盖固接。本优化方案将防溢沿延伸至顶盖,方便防溢沿与冷却回收箱体的顶盖焊接固定,同时避免在防溢沿上端残留油脂。
作为优化,冷却回收箱体为圆筒状,主冷凝管的轴线与冷却回收箱体的轴线重合。本优化方案将冷却回收箱体设置为圆筒状,制作方便,筒体只需焊接一道焊缝,也避免了箱体存在尖角而减缓油脂流动,主冷凝管设置在冷却回收箱体的中心位置,使烟气与主冷凝管之间的热交换更加均匀。
作为优化,所述主冷凝管也为圆筒状。本优化方案将主冷凝管也设置为圆筒状,使油脂等液体沿主冷凝管外壁顺利向下流动,避免尖角减缓油脂流动。
作为优化,冷却回收箱体的轴线与烟气直排管道的轴线垂直。本优化方案的设置,使烟气由烟气直排管道进入冷却回收箱体后,先与冷却回收箱体内壁碰撞,然后再向上流动,减缓了烟气流动速度,使烟气与冷却回收箱体侧壁的热交换更充分。
作为优化,排油孔处固接有连通事故油池的回收管道。本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回收管道,使冷却回收箱体中冷凝产生的油脂等液体经回收管道直接流至事故油池,提高了回收效率。
本方案还提供一种油烟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62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