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波导分布式反馈半导体激光器及激光产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64911.7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2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泽秋;祝宁华;王欣;袁海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5/12 | 分类号: | H01S5/12;H01S5/22;H01S5/343;H01S5/04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天宇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 分布式 反馈 半导体激光器 激光 产生 方法 | ||
1.一种双波导分布式反馈半导体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N面电极层(1)、衬底层(2)、缓冲层(3)、下波导层(4)、多量子阱有源层(5)、上波导层(6)、光栅层(7)、刻蚀自停止层(8)、包层(9)、欧姆接触层(10)、P面电极层(11-12),各层依次叠加;
其中,所述激光器上从所述欧姆接触层(10)表面指向所述衬底层(2)的方向刻蚀有平行的第一沟道(15)、第二沟道(16)和第三沟道(17),所述第一沟道(15)与所述第二沟道(16)之间形成第一波导(13),所述第二沟道(16)与所述第三沟道(17)之间形成第二波导(14),所述第一波导(13)和所述第二波导(14)的尺寸相同;
所述P面电极层(11-12)设于所述欧姆接触层(10)、所述第一沟道(15)、第三沟道(17)表面,被所述第二沟道(16)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应为所述第一波导(13)和所述第二波导(14)的P面电极;
光栅层(7)为分布式反馈光栅,刻蚀于所述上波导层(6)上,用于对所述激光器产生的激光进行选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道(15)、第二沟道(16)和第三沟道(17)的刻蚀深度相同,底部在所述刻蚀自停止层(8)与所述多量子阱有源层(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导(13)、第二波导(14)的宽度为1微米至3微米,高度为1.5微米至3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道(16)的宽度为1微米至3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道(15)和所述第三沟道(17)的宽度为6微米至15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导(13)、第二波导(14)的背光面均镀有高反膜,出光面均镀有增透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反膜和所述增透膜的折射率为1至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层(2)的材料包括InP;所述缓冲层(3)的材料包括硅掺杂InP;所述下波导层(4)的材料包括硅掺杂InP,掺杂比例与所述缓冲层(3)不同;所述多量子阱有源层(5)的材料包括InGaAsP或InAlGaAs;所述上波导层(6)的材料包括锌掺杂InP;刻蚀自停止层(8)的材料包括Zn掺杂InGaAsP;包层(9)的材料包括Zn掺杂InP,欧姆接触层(10)的材料包括Zn掺杂InGaAs;所述P面电极层(11-12)的材料包括钛铂金;所述N面电极层(1)采用的材料包括金锗镍。
9.一种激光产生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双波导分布式反馈半导体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给所述激光器的第一波导(13)和第二波导(14)分别加以电流泵浦,使其中一个波导工作电流在其阈值电流之上,表现为能量增益,另一个波导工作电流在其阈值电流之下,表现为能量损耗;
调整所述第一波导(13)和第二波导(14)的电流泵浦,使所述第一波导(13)和所述第二波导(14)的折射率的虚部的绝对值相等,以产生具有高边模抑制比的单纵模激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491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