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产气圆柱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63591.3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1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帅;张思方;席柳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力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陈文龙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淮北***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产气 圆柱 锂离子电池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无产气圆柱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产气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六氟砷酸锂、四氟硼酸锂和硫酸亚乙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亚硫酸丙烯酯按照40:35:1:0.8:1.2的比例通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釜转速600-800r/min进行高速搅拌,搅拌完成后制得低产气锂离子电解液;
S2:将正极极耳、负极极耳以及隔膜进行组合缠绕制成电池电芯,将电池电芯置于S1中电解液中进行通电预化成,控制预化成电压为0.8-1V,预化成时间为5-8min;
S3:将预化成后的电池电芯与电池壳体进行组合,并注入电解液后制得圆柱锂离子电池,将圆柱锂离子电池进行封口、清洗后放置于化成柜中,进行化成反应,化成结束后经过分容检验后即制得无产气锂离子圆柱电池;
其中S3中所述化成柜包括柜体(1)、电动机(2)和控制器;所述柜体(1)为两侧开口的空腔式结构体;所述柜体(1)内腔两侧壁均开设有循环槽(11);开设有所述循环槽(11)的柜体(1)内壁上均开设有转动槽(12);所述转动槽(12)内通过导杆转动连接有转动轮(13);所述转动轮(13)均延伸至循环槽(11)内设计;所述转动轮(13)位于循环槽(11)内共同连接有传送带(14);所述电动机(2)固连于柜体(1)一侧;所述电动机(2)输出轴贯穿柜体(1)延伸至循环槽(11)内;所述电动机(2)输出轴与转动轮(13)之间固连;两个所述传送带(14)相对一侧均固连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杆(15);所述支撑杆(15)上转动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L”形设计;所述固定板(3)上滑动连接有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上表面开设有对称设计的第一滑槽(32);所述支撑板(31)上表面通过第一滑槽(32)滑动连接有对称设计的卡板(33);所述卡板(33)均为“L”形设计;所述卡板(33)位于第一滑槽(32)内一端通过弹簧与第一滑槽(32)弹性连接;对称设计的两个所述卡板(33)上均固连有均匀分布的隔板(34);所述卡板(33)相对一侧均固连有连接片(35);所述连接片(35)均为“V”形设计;相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片(35)分别通过导线连通电源正极和负极;所述柜体(1)开口一侧固连有操作台(4);所述操作台(4)靠近柜体(1)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41);所述操作台(4)靠近柜体(1)一侧安装有定位器;所述支撑板(31)靠近操作台(4)一侧安装有红外感应器;所述支撑板(31)远离操作台(4)一侧通过电动推杆(36)与固定板(3)连接;所述电动推杆(36)和红外感应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程序对电动推杆(36)进行操控;所述操作台(4)上表面铰接有导向板(42);所述导向板(42)位于第一凹槽(41)上方且以第一凹槽(41)中线为轴线对称分布;两个所述导向板(42)相背一侧均通过弹簧与操作台(4)弹性连接;所述操作台(4)位于两个导向板(42)之间铰接有导拉杆(43);所述导拉杆(43)上固连有凸轮(44);初始状态下所述导向板(42)倾斜布置且导向板(42)底边与第一凹槽(41)平齐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产气圆柱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门上开设有第二滑槽(5);所述操作台(4)延伸至第二滑槽(5)内设计;所述第二滑槽(5)内壁均匀齿状设计;所述操作台(4)位于第二滑槽(5)内转动连接有啮合轮(51);所述操作台(4)位于第二滑槽(5)内一端两侧壁均开设有卡槽(52);所述卡槽(52)内滑动连接有卡齿(53);两个所述卡槽(52)相互导通且导通处转动连接有挤压轮(54);所述挤压轮(54)转动轴延伸至操作台(4)表面;所述挤压轮(54)转动轴位于操作台(4)表面固连有把手(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产气圆柱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32)相互远离一侧均固连有挤压囊(6);所述卡板(33)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延伸至卡板(33)上表面;所述连接片(35)“V”形尖端朝下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力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力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359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注塑机防夹及紧急制动快速保护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合金板材覆膜加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