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裂缝岩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51623.8 | 申请日: | 202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3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范胜;于洋;李双贵;张俊;易浩;翟科军;贾晓斌;方俊伟;耿云鹏;沈青云;方静;李银婷;高伟;齐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33/13;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硕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缝 | ||
1.一种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岩芯壳体(1),所述岩芯壳体(1)内设置有腔体,所述岩芯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连通所述腔体的进液口(12),下端设置连通所述腔体的出液口(13);
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模拟岩芯(2),所述模拟岩芯(2)包括连通所述进液口(12)的上岩芯块(21)和连通所述出液口(13)的下岩芯块(22);
其中,所述上岩芯块(21)和所述下岩芯块(22)之间设置有可调节的微裂缝(23),实验时钻井液通过所述进液口(12)进入到所述上岩芯块(21),之后通过所述微裂缝(23)进入到所述下岩芯块(22),最后通过所述出液口(13)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岩芯块(21)为圆柱形结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液体入口(24);钻井液通过所述进液口(12)均匀流入两个所述液体入口(24),通过所述液体入口(24)进入到所述微裂缝(23)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岩芯块(22)为圆柱形结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液体出口(25);钻井液经过所述微裂缝(23)均匀流入两个所述液体出口(25),通过所述液体入口(24)流入所述出液口(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入口(24)和所述液体出口(25)均为扇形的孔洞;并且两个所述液体入口(24)的中心连接线和两个所述液体出口(25)的中心连接线相互垂直,使所述液体入口(24)和所述液体出口(25)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岩芯块(21)和所述下岩芯块(22)之间设置有环形的金属垫环(26),所述金属垫环(26)的厚度根据实验要求的微裂缝(23)尺寸而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垫环(26)设置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的金属垫环(26)厚度不同;实验过程中在改变所述金属垫环(26)的厚度时根据微裂缝(23)的厚度改变适应型号的金属垫环(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岩芯壳体(1)为柱形的结构,所述腔体设置在所述岩芯壳体(1)内的中部,所述腔体的上方设置有可拆卸的金属压块(11),所述金属压块(11)将所述模拟岩芯(2)限定在所述腔体内,并且所述进液口(12)设置在所述金属压块(11)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压块(11)通过重力向所述模拟岩芯(2)提供预紧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金属压块(11)与所述岩芯壳体(1)之间通过螺纹相连,并通过螺纹旋入向所述模拟岩芯(2)提供预紧力。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微裂缝岩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底部的边缘设置有密封凹槽,所述密封凹槽内设置有密封所述下岩芯块(22)底部的密封垫圈(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162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