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49009.8 | 申请日: | 2020-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1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 发明(设计)人: | 余振;郭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凯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H3/06 | 分类号: | H02H3/06;H02H1/00;G01R31/52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管秋香 |
| 地址: | 2311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电压 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中压电力系统电压暂降的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所述的治理方法基于智能控制器和分相快速断路器来实现;所述的智能控制器可快速识别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故障;且在判定发生两相短路故障后,智能控制器驱动三相独立操作快速断路器使两相中任意一相快速分闸,再经过设定的延时后,再次合闸该相;若短路故障为瞬时短路,重合后系统正常运行;若重合后故障仍然存在,则在10ms内同时分三相;若判断为三相短路故障时,智能控制器驱动三相独立操作分相快速断路器在3ms内三相直接分闸,且不再重合;本发明提供的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可显著地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减少短路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压电力系统电压暂降的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大多数情况下的线路故障(如雷击、风害等)是暂时性的,断路器跳闸后线路的绝缘性能(绝缘子和空气间隙)能得到恢复,因此自动将断路器重合,能够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可纠正由于断路器或继电保护装置造成的误跳闸。
目前的重合闸技术都是三相同步分闸、同步重合的动作过程,使得在重合周期内用电设备供电中断,再次重合时会对系统造成冲击,并且目前判断短路故障使用全波FFT计算有效值的判断时间大于20ms,加之开关分断时间在40ms~60ms,每一次短路故障都会造成系统出现60ms以上的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装置,降低短路故障对系统冲击的时间,以及提高重合闸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所述的治理方法基于智能控制器和分相快速断路器来实现;
所述的智能控制器测量三相电压、开口电压以及三相电流,并通过半波计算在10ms内准确识别、标记接地相别;智能控制器实时以12.8K速率的频率采集三相电流波形数据,并计算电流的变化率,当连续计算20个点的电流变化率都大于设定值Ig时,则认为发生短路故障;
若判断为两相短路故障时,智能控制器驱动分相快速断路器使短路的两相中任意一相快速分闸,再经过设定的延时后,再次合闸该相;若短路故障为瞬时短路,重合后系统正常运行;若重合后故障仍然存在,则在10ms内同时分三相;
若判断为三相短路故障时,智能控制器驱动分相快速断路器在3ms内三相直接分闸,且不再重合。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相快速断路器是基于快速永磁涡流驱动技术的三相独立操作断路器,用于实现快速分合闸操作。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相快速断路器采用电容储能和晶闸管放电驱动的原理,其刚分时间小于3ms,合闸时间小于10ms,共有两组分闸储能和一组合闸储能,实现重合闸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分相控制的电压暂降治理方法,发生短路故障时能够在3ms内识别短路故障以及故障相别,识别故障后5ms内完成故障相的首次分闸,最大程度减小短路故障对系统的冲击;并且如果发生的是两相瞬时短路时只分断其中一相,使得切断短路故障后,另两相继续连接着线路两端电源,保持一定的功率传输能力,以维持系统同步运行,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固定延时后再重合此相。
以及,在发生三相短路时能够在10ms内同时分断三相,使得短路故障持续时间缩短至10ms,大大减少短路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为本发明中短路快速识别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凯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凯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90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