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开口船体结构模型逐次崩溃实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46642.1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7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裴志勇;蒋敬昊;刘兴昱;吴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71/00 | 分类号: | B63B71/00;B63B7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张继巍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船体 结构 模型 逐次 崩溃 实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开口船体结构模型逐次崩溃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模型‑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在有波浪加载下和无波浪加载下进行有限元模型崩溃实验并记录崩溃加载值‑根据有限元模型的加载值对实验模型进行崩溃实验。本实验方法在波浪水池中开展大开口船体结构模型波浪中结构崩溃实验,能够直观地呈现船体在波浪下的结构响应情况,更真实的模拟船体在波浪中的崩溃过程,从而得到船体大开口结构在波浪中所受外载荷情况及结构崩溃过程并得到船体结构在实际情况下的极限弯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体结构崩溃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开口船体结构模型逐次崩溃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水路运输凭借其优越的经济性,在国际贸易、国内地区间贸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广泛应用的集装箱船,船体甲板大开口,导致结构整体的扭转刚度较低,需要对船体结构强度尤其是扭转强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保证船体结构安全可靠。极限海况下船体结构所受外载荷和结构极限承载能力是评估船体结构安全可靠的两个重要方面,若船体外载荷超过其极限承载能力,船体结构将会发生崩溃破坏,导致海难事故。
传统的研究船体结构安全性的方法,是将载荷与结构分别计算,不考虑二者的相互作用,在准静态实验环境下进行模型实验,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船体结构崩溃的发生是分布的压力或力作用于船体上造成局部变形过大而导致的。在自然界中,作用于船体上的只有力或压力,而不存在所谓的转角;通过施加强制转角来得到相应的弯矩,这样的方法不能恰当的反映船体结构崩溃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目前通过施加强制转角或强制位移的实验方法得到的弯矩和曲率的关系曲线并不能准确评估波浪中船体结构的极限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大开口船体结构模型逐次崩溃实验方法,能够直观地呈现船体在波浪下的结构响应情况,更真实的模拟船体在波浪中的崩溃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大开口船体结构模型逐次崩溃实验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实际大开口船的结构形式,确定实验模型为三段式大开口模型,三段式大开口模型包括中间的大开口实验段、尾部的尾部延伸段和首部的首部延伸段,且尾部延伸段的尾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固定载荷的尾部加载腔,首部延伸段的首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固定载荷的首部加载腔,且尾部加载腔和首部加载腔的结构一致;
2)建立实验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在不考虑波浪作用时,通过对有限元模型两端逐步增加弯矩直至有限元模型崩溃,进行数次计算后得到有限元模型在准静态下崩溃时两端的加载值,从而确定进行四点弯曲船体结构静力实验时实验模型的工况;
3)在有限元模型的湿表面上施加波浪载荷以及在首尾加载端施加弯矩,逐步增加施加弯矩值的大小直至有限元模型结构达到崩溃,记录此时在有限元模型上施加的弯矩值MFEM,得到后续实验模型实验中在尾部加载腔和首部加载腔放置的加载量;
4)通过实验模型四点弯曲实验,获得大开口实验段在不考虑水压力作用时的静力极限弯矩M静;其中,在实验模型大开口舱段的横舱壁两侧各设置一个固定支座,在艏艉舱段的尾部加载腔和首部加载腔放置相同质量的铁块以施加载荷,四点相互配合形成弯矩使实验模型弯曲直至崩溃;
5)根据步骤3)中有限元模型施加波浪载荷时尾部加载腔和首部加载腔放置的加载量,进行波浪中实验模型结构崩溃实验直至实验模型崩溃。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首先,确定施加在有限元模型上的波浪载荷的波浪参数,使用HYDROSTAR流体力学软件计算有限元模型湿表面在波浪中运动时遭受的波浪载荷,再将波浪载荷及惯性力转化为节点力,将节点力加到ABAQUS中的实验模型上模拟船舶同时遭受波浪载荷和尾首加载弯矩的情况进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66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