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4-乙烯二氧噻吩的合成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45227.4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9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冯庆诚;付远波;杨威;黄开伟;肖忠新;付启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吉和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95/04 | 分类号: | C07D495/04;B01J23/8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陈建军 |
地址: | 432405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烯 二氧 噻吩 合成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3,4‑乙烯二氧噻吩的合成工艺,该合成工艺以2,5‑二甲酸二乙酯‑3,4‑乙烯二氧噻吩为原料,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作为溶剂,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至110~120℃,反应2~4h,随后经过滤、减压精馏得到3,4‑乙烯二氧噻吩;所述催化剂为氧化铜和氧化锌的混合物。本发明通过以氧化铜和氧化锌作为催化剂,一步脱酯,步骤简单,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选择性,从而减少副产物生成,提高目标产物收率和纯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4-乙烯二氧噻吩的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3,4-乙烯二氧噻吩(EDOT)126213-50-1,是一种外观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主要用于合成有机导电发光材料聚乙烯二氧噻吩(PEDOT)。PEDOT具有导电率高、环境稳定性好、薄膜易制且透明性好等优点,在抗静电包装、太阳能电池、电化学电容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高品质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3,4-乙烯二氧噻吩制备方法成为众多行业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3,4-乙烯二氧噻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然而其步骤繁琐,收率普遍偏低。中国专利CN105622630A公开了一种3,4-乙烯二氧噻吩的制备方法,其以氯乙酸酯为起始原料,经硫化、缩合、醚化、皂化和脱酸5个步骤制备3,4-乙烯二氧噻吩。尽管其在脱酸步骤中,以铜作为催化剂,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方式新颖,较为环保,但该方法整体上步骤仍然较为繁琐,不利于提高收率。中国专利CN102775423A公开了一种聚合物材料单体3,4-乙撑二氧噻吩的制备方法,其以氯乙酸酯为起始原料,经硫化、缩合、醚化和脱酯4个步骤制备3,4-乙烯二氧噻吩.该方法将5个步骤简化成4个步骤,有利于缩短反应周期,但脱酯步骤的收率仍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3,4-乙烯二氧噻吩的合成工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3,4-乙烯二氧噻吩的合成工艺步骤繁琐、收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4-乙烯二氧噻吩的合成工艺,该合成工艺以2,5-二甲酸二乙酯-3,4-乙烯二氧噻吩为原料,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作为溶剂,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至110~120℃,反应2~4h,随后经过滤、减压精馏得到3,4-乙烯二氧噻吩;所述催化剂为氧化铜和氧化锌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上述氧化铜和氧化锌的摩尔比为1:(0.4~0.8)。
更进一步地,上述氧化铜和氧化锌的摩尔比为1:0.6。
进一步地,上述氧化铜和氧化锌的粒径为20~200nm。
进一步地,上述2,5-二甲酸二乙酯-3,4-乙烯二氧噻吩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4~0.12)。
更进一步地,上述述2,5-二甲酸二乙酯-3,4-乙烯二氧噻吩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8。
进一步地,上述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为二甲基甲酰胺与水以(4~5):1的质量比形成的混合溶液。
更进一步地,上述2,5-二甲酸二乙酯-3,4-乙烯二氧噻吩与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4~6)。
进一步地,上述反应的温度为115℃,反应的时间为3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以氧化铜和氧化锌作为催化剂,一步脱酯,步骤简单,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选择性,从而减少副产物生成,提高目标产物收率和纯度;
本发明的合成工艺步骤简单,缩短了反应周期,总收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吉和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吉和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52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止焦叶的混合热能茶叶杀青机
- 下一篇:康普瑞汀类衍生物及其抗体药物偶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