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40582.2 | 申请日: | 2020-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6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政;杨斌;李海波;陆婷;陈鹤虎;李斌;张文生;吉俊杰;姚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宜兴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K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限 空间 进出 人员 物品 基于 二维码 管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及其方法,包括触摸智能显示屏、支撑座、扫码器握杆和扫码头,所述触摸智能显示屏的底端固定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外壁连接有扫码器握杆,所述扫码器握杆上固定有扫码头所述支撑座右端外壁固定有插板,且插板内开设有活动仓,所述活动仓内壁开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固定在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与扫码器握杆外壁固定;通过设置的安装装置,通过此装置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将扫码器握杆和扫码头放置在触摸智能显示屏上,有效的放置扫码器握杆和扫码头丢失的弊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出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的检修现场,对于有限空间的人员、物品进出有着严格的管理,即使是一个螺帽、一片垫片都要登记在有限空间进出登记本上,做到不遗留一丝一毫,进有限空间流程:扫码人员安全帽二维码——扫码人员携带的工器具二维码——准许进入,出有限空间流程:扫码人员安全帽二维码——扫码人员携带的工器具二维码——准许出去。
但是现有的有限空间的人员、物品进出管理仍存在一些弊端,传统的有限空间的人员、物品进出用扫码器使用完毕后都是普通放置,容易造成丢失掉落的弊端,最终影响进出人员和物品的检查,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通过设置的安装装置,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将扫码器握杆和扫码头放置在触摸智能显示屏上,有效的放置扫码器握杆和扫码头丢失的弊端。
为达到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包括触摸智能显示屏、支撑座、扫码器握杆和扫码头,所述触摸智能显示屏的底端固定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外壁连接有扫码器握杆,所述扫码器握杆上固定有扫码头所述支撑座右端外壁固定有插板,且插板内开设有活动仓,所述活动仓内壁开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固定在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与扫码器握杆外壁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扫码头上端外壁对称固定有两组固定板,两组所述固定板之间固定有转轴,且转轴上调节有套杆,所述套杆与防护罩固定,所述防护罩底端内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插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上固定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槽开设在扫码头内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仓的形状设置为“凹”形,所述活动仓的宽度大小等于连接杆的宽度大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滑槽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大小等于第一滑块的宽度大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罩的面积大小大于扫码头的面积大小,所述防护罩的外壁设置为“弧”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大小等于限位杆的长度大小,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大小大于限位槽的长度大小,所述限位杆的端部体积大小等于限位槽的口径大小。
一种基于有限空间进出人员、物品基于二维码的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操作人员使用扫码头进行扫描,使用完成后,将扫码器握杆带动连接杆与活动仓插接,连接杆则带动第一滑块从第一滑槽内向下插入,随后带动扫码器握杆向下滑动,直到第一滑块从第一滑槽内滑动至低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当扫码头不使用时,工作人员转动防护罩,使得防护罩带动套杆在转轴上转动,直到防护罩将扫码头覆盖后,工作人员即可向前推动限位杆,使得限位杆带动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内向前滑动,直到限位杆的前端滑动至限位槽内形成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宜兴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宜兴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0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