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体驱动的微创手术器械开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36285.0 | 申请日: | 2020-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6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源;刘宝国;李涛;张勤俭;严鲁涛;李端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17/29 | 分类号: | A61B17/29;A61B18/12;A61B18/14;A61B9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李娜 |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体 驱动 手术器械 装置 | ||
1.一种软体驱动的微创手术器械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开合装置包括:末端钳体、软体驱动组件、连接机构、传动结构、电气组件和流体控制模块;
末端钳体,作为手术过程中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其分别通过连接件与软体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
软体驱动组件,包括2个软体驱动器,呈对称分布,分别驱动所述第一钳体、第二钳体绕其旋转支撑轴同轴运动,实现双刀双向开合动作;所述的软体驱动器,包括输出端、端盖、旋转支撑轴、轴承、第一软体模块和第二软体模块、软管;输出端内部为圆柱镂空,输出端的内周圆环与输出端挡板、端盖以及旋转支撑轴的旋转支撑轴挡板形成前后两个镂空的腔室,每个腔室内设有1个软体模块;软体模块的一端与旋转支撑轴挡板相连固定,另一端与输出端挡板或者固连或者不固连而是通过充气保持接触;软管穿过旋转支撑轴挡板空隙,由软体模块底端插入其中,为软体模块进行供气/液或者吸气/液;
所述的连接机构,将所述软体驱动组件固定到所述传动结构的末端;
所述的传动结构,为封装气/液体管路的长距离装置,内部为中空,前后留有管路和电气的通孔;
所述的电气组件,为两条连接导线,每条导线分别连接末端钳体和检测仪器或电凝器,连接到神经检测仪时可作为电信号检测神经的状态,连接到电凝器时可以用于电凝;
所述的流体控制模块,连接软管,为气/液源,同时实施流体控制;所述流体控制模块,包括1-4个结构相同的控制组件;每个控制组件包括按钮活塞、流体密封壳与复位弹簧;流体控制模块,为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2.一种软体驱动的微创手术器械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开合装置包括:末端钳体、软体驱动组件、连接机构、传动结构、电气组件和流体控制模块;
末端钳体,作为手术过程中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其分别通过连接件与软体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的软体驱动组件,包括1个软体驱动器,该软体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钳体绕其旋转支撑轴同轴运动,第二钳体通过连接件和刚性件固定连接在旋转支撑轴上,实现单刀双向开合动作;所述的软体驱动器,包括输出端、端盖、旋转支撑轴、轴承、第一软体模块和第二软体模块、软管;输出端内部为圆柱镂空,输出端的内周圆环与输出端挡板、端盖以及旋转支撑轴的旋转支撑轴挡板形成前后两个镂空的腔室,每个腔室内设有1个软体模块;软体模块的一端与旋转支撑轴挡板相连固定,另一端与输出端挡板或者固连或者不固连而是通过充气保持接触;软管穿过旋转支撑轴挡板空隙,由软体模块底端插入其中,为软体模块进行供气/液或者吸气/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软体驱动的微创手术器械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体模块为柔性材料制作形成的密闭结构,内部有中空腔室,通过对中空腔室充气/液或者吸气/液使得整个软体模块膨胀或者收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体驱动的微创手术器械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体模块的制造方法为:
根据输出端内部圆柱镂空的形状,设计成扇形的圆柱,顶部开放,内部挖孔形成薄壁模具,铸造成型软体模块的下半部分;
浇筑液体硅胶,常用材料包括铂金催化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将两个成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为了在软体模块内形成中空腔室,将一块与中空腔室同等大小的实体件放入模具的液体硅胶中,不触碰模具底面,且实体件与液体硅胶上方齐平或高出,悬挂起来;
将整个模具和硅胶放入常温处,静待24-72小时,或者放入真空舱内恒温加热30℃-120°固化并排除内部气泡;固化后,取出实体件,形成内部具备中空腔室的软体模块的下半部分;
从一端插入软管到软体模块下半部分的中空腔室中;
再制作一个横切面形状相同的模具,模具高度小,将液体硅胶导入其中,固化后,形成一个扇形的薄壁硅胶片,该薄壁硅胶片形状、面积与上述软体模块的下半部分相同;
在软体模块下半部分及薄壁硅胶片中间涂液体硅胶后,贴合在一起,固化后便形成1个软体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628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