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助剂的炭载碳化钴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36010.7 | 申请日: | 202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5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裴彦鹏;苏璇;姜娜;李文娟;胡佶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22 | 分类号: | B01J27/22;B01J37/02;C07C29/156;C07C31/02;C07C31/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赵凤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助剂 碳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剂辅助的炭载碳化钴(Co2C@C)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合成气制取低碳混合醇的应用,属于能源化工领域。本发明以专利201610472098X公开的Co2C@C材料为前驱体,使用过量体积浸渍法将Ce、Mo或Zr的盐类作为助剂源分别引入,再通过干燥、焙烧得到含Ce、Mo或Zr金属氧化物助剂的Co2C@C催化剂,其中金属助剂元素与Co2C@C材料的质量比介于0.06~0.12之间。本发明利用Co2C@C前驱体上Co2C活性位密度高且均匀分布的特点,通过外加助剂,实现了助剂与Co2C活性组分的相互接触,使得助剂的辅助效应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本发明的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时,甲醇的含量低,醇的分布窄,醇的时空收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气转化制取化学品的催化技术,属能源化工领域。特别涉及合成气催化转化制取低碳混合醇用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金属氧化物助剂辅助的Co2C@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的应用,其中Co2C@C材料为催化剂的主体部分,Ce、Mo或Zr的氧化物为催化剂的助剂部分。
背景技术
全球石油资源总量随着人类的开采使用日趋减少,但替代能源如氢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尚不足以大规模应用,作为石油资源与新能源的过渡,未来能源结构将转变以煤和天然气为主。从资源的有效利用角度来考虑,通过煤或天然气经合成气中间体制低碳混合醇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它表明人类可以通过非石油资源,如煤和天然气等来实现石油资源的替代,对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更具有现实意义。所谓低碳混合醇(简称低碳醇)是指由C1~C6直链伯醇混合而成的液体混合物,可以用于替代燃料、洁净汽油添加剂或者大宗化学品以及化工原料。由合成气直接合成低碳醇的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人们对能源安全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从而以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经合成气制取低碳醇的研究进入了活跃期。自20世纪初以来,研究者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的合成低碳醇催化剂体系,主要包括:(1)改性的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由ZnO/Cr2O3加入碱性助剂(如Cs,K)改性而得。该类催化剂主要产物为甲醇和支链异丁醇,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压力14~20MPa,温度350~450℃)。(2)改性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即Cu/ZnO/Al2O或Cu/ZnO/Cr2O3。使用该类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温和,但活性组分Cu易烧结,而且产物中甲醇含量高。在此类催化剂中加入碱性助剂如(如Cs,K)改性同样可以提高反应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以上两类参见相关专利EP-0034338-A2,US Patent 4513100等。(3)Cu-Co催化剂。法国石油研究院(IFP)首先开发了Cu-Co共沉淀低碳醇催化剂,目前已获得了多个专利(USPatent 4122110,4291126),该类催化剂操作条件比较温和,主要产物为直链正构醇,反应活性和C2+醇的选择性较高,但总醇选择性较低且产物中水较多。(4)钼基催化剂体系。典型的钼基催化剂可见US Patent 4882360。钼基催化剂一般具有独特的抗硫性能且不易积碳,产物含水量少,可加入碱金属助剂以及其他金属组分进行优化,可使C2+醇和甲醇的比例较为合理,但此催化体系对合成气比例要求苛刻,而且助剂钴极易与一氧化碳形成羰基钴造成钴流失。(5)Co2C催化剂体系。近年来,以Co2C为活性中心的合成混合醇催化剂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专利CN 105582970 A报道了一种SiO2或Al2O3负载的Co2C催化剂,虽然该催化剂体系甲醇在总醇中的分布较上述4种体系有所降低,但是伴生碳链长度大于6个碳数的醇,造成了醇的分离困难。中国专利201710333446.X报道了一种内嵌SiO2结构助剂的Co2C@C催化剂。该催化剂体系可使低碳醇选择性达到50%左右,特别是总醇的时空收率达到0.2~0.36g醇/h/g催化剂,但是甲醇的选择性占比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60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