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环境下高组织稳定性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34785.0 | 申请日: | 2020-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8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付登登;范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落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42;C22C38/44;C22C38/46;C22C38/48;C22C38/50;C22C38/54;C22C38/58;C21D1/26;C21D6/00;C21D8/02;C21D8/06;C21D9/00;C22C3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900 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环境 组织 稳定性 不锈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海洋环境下高组织稳定性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该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01~0.03%,Si:0.20~0.60%,Mn:8.5~9.5%,Cr:18.0~18.5%,Ni:3.0~5.5%,N:0.25~0.35%,Cu:1.20~1.80%,Mo:1.5~2.0%,W:1.5~2.0%,Ti:0.05~0.15%,Nb:0.01~0.15%,V:0.01~0.15%,B:0.0015~0.002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且上述元素同时需满足如下关系:(Cr+Mo+0.7W+1.5Si)/(Ni+30N+30C+0.25Cu+0.5Mn)≤1.30,且Md30/50≤‑100℃;PREN≥30.0,0.021×(Cr+0.9Mn)‑0.204≥N,且(Ti+0.5Nb+0.5V)/C≥5.0。材料适用于电子、通讯设备等要求组织稳定,保持高强度、无磁和高耐蚀的领域,尤其是沿海等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环境下使用的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环境下高组织稳定性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理论上,完全退火态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单相奥氏体组织。但实际上,由于焊接加工等,在奥氏体不锈钢热影响区常常会析出碳化物,碳化物的析出导致局部区域贫铬,导致材料耐蚀性降低。为了避免碳化物析出对耐蚀性的不利影响,需要控制奥氏体不锈钢中的碳含量在0.03%以下,标准牌号SUS304L和SUS316L等就是在常规的SUS304和SUS316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C含量在0.03%以下,获得更高焊接性能。换句话说,确保焊接过程中组织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析出碳化物等。
奥氏体不锈钢另一个影响组织稳定性的因素是马氏体相变。冷加工或者变形过程中马氏体相的产生。研究显示,SUS316L、SUS304、S20100等应用最广泛的奥氏体不锈钢,其奥氏体相是亚稳态的。在温度或者应力、应变或者多个因素的复合作用下,这些奥氏体相会快速转变为马氏体相,包括密排六方的hcp马氏体相或者体心立方BCC结构的α’马氏体相。研究显示马氏体相变对腐蚀具有不利影响。
耐蚀性是不锈钢的主要功能。其通过Cr形成钝化层,且钝化层具有自修复的能力,从而赋予不锈钢耐腐蚀的能力。研究显示,Cr、Mo、N是提高耐蚀性的主要元素,Mn以及S、O等夹杂物对耐蚀性存在不利影响,Si、Cu等元素提高材料在酸性环境下的耐蚀性等。实际上,零部件的加工或者变形,或者在承载条件下工作是,常规的奥氏体不锈钢304或者316系列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马氏体相变,相变的发生导致组织不再是单纯的奥氏体相,而是奥氏体相+少量马氏体两相结构,从而对耐蚀性也产生影响。两相的耐蚀性如果不均衡,将导致耐蚀性较弱的一相优先产生腐蚀并快速扩张,导致材料耐蚀性下降。
腐蚀发生形式中,70%为点蚀。尤其是在存在Cl离子的环境下,如海洋环境或者近海的潮湿大气环境中,Cl离子含量高,加速腐蚀的进行。评价材料耐点蚀性能,常用的经验公式为耐点蚀当量公式PREN=Cr+3.3Mo+0.7W+16N,PREN值越高、材料耐点蚀的性能越好。比如SUS304的点蚀当量为18,SUS316L的点蚀当量为24,因此316具有更高的耐蚀性。
实际上,除了和元素相关,析出物和夹杂物也是影响耐蚀性的又一重要因素。不锈钢中常见MnS、NiS、TiS等硫化物;CrxCy,CrN和Cr2N等碳化物和氮化物如果存在,对耐蚀性也产生不利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落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落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47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