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34521.5 | 申请日: | 2020-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6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 发明(设计)人: | 苏文庭;苏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中亚联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9/02 | 分类号: | E04G9/02;E04G17/00;E04G17/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楼房 施工 混合 模板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铝模板、木模板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置于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以用于连接两者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角钢、驱动机构和补充杆,铝模板与角钢竖直设置的一侧连接,木模板与连接角钢水平设置的一侧转动连接,驱动机构设置于连接角钢内以用于驱动木模板转动,补充杆的其中两侧面分别与连接角钢的上表面和木模板的下侧边可拆卸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铝木模板使用功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
背景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铝模板具有表面质地美观、周转迅速、多次周转能大大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铝模板的使用灵活性差,即使结构尺寸发生微调也会牵扯较多板块变动。木模板为传统施工工艺,技术成熟、使用灵活性大,但是,木模板的周转次数少、表面质量容易受周转次数影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已经开发出了铝木混合模板。
相关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5971277B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铝木混合模板,包括:相互垂直的铝模板、木模板,以及用于连接铝模板和木模板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C”型连接板、木方;“C”型连接板由上、下侧部,以及位于上、下侧部之间的左、右侧部构成;左侧部与上、下侧部垂直相连,右侧部与上侧部垂直相连;木方与“C”型连接板的右侧部固定相连;铝模板通过其上侧的边板与“C”型连接板的下侧部固定相连;木模板水平固定在木方的上端面,且木模板的左侧边沿与“C”型连接板的右侧部紧密贴合。
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7905521B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解决了现有技术多块铝模板拼装完成后积累变形较大,建造后施工墙偏差较大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标准铝模板和非标木模板以及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用于接合标准铝模板顶部的下连接板、用于接合非标木模板底部的上连接板和用于连接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侧板,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侧板;连接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包括主杆体和铰接于主杆体的副杆体,主杆体上端支撑于上连接板、下端支撑于底部基础,副杆体倾斜支撑于铝模板侧表面。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本发明人认为,现有的铝木模板中的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的连接组件只能够适用于单一的竖直或水平连接,功能单一,当在同一工程内即需要水平连接的铝木模板或竖直连接的铝木模板时,需要配置两种不同的连接组件,增加了成本,因此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铝木模板使用功能单一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楼房施工的铝木混合模板,包括铝模板、木模板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以用于连接两者;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角钢、驱动机构和补充杆,所述铝模板与角钢竖直设置的一侧连接,所述木模板与连接角钢水平设置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连接角钢内以用于驱动木模板转动,所述补充杆的其中两侧面分别与连接角钢的上表面和木模板的下侧边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根据楼房施工墙的实际情况,通过驱动机构调整木模板与连接角钢之间的角度,并根据木模板与连接角钢之间的连接角度安装或拆除相应的补充杆,利用补充杆能够起到密封连接铝模板和木模板的效果,确保施工墙浇筑时,混凝土不会渗进铝模板与木模板之间间隙的效果,确保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转轴的使用安全,同时使得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能够保持相应的角度。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若干件组连杆结构,各所述连杆结构均包括互相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反设置的一端分别与铝模板和木模板远离施工墙的一侧面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铝模板和木模板之间角度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推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交接点即可,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中亚联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中亚联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45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