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微多孔膜、聚乙烯基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32083.9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3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程跃;王英杰;邱长泉;庄志;虞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71/26 | 分类号: | B01D71/26;B01D6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139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 多孔 滤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选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共混,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量介于1.0×106~10.0×106之间,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介于0.94~0.98g/cm3之间,其中,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占共混聚乙烯总质量的比为10~50%;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厚度介于5~30μm之间,平均孔径介于0.01~0.15μm之间,孔隙率介于25~7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量介于3.0×106~8.0×106之间,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介于0.95~0.97g/cm3之间,其中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占共混聚乙烯总质量的比为2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厚度介于8~22μm之间,平均孔径介于0.03~0.06μm之间,孔隙率介于30~5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表面水接触角介于105~130°之间,纯水通量介于100~350L/m2·h/bar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表面水接触角介于115~125°之间,纯水通量介于150~250L/m2·h/bar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面密度介于5~15g/m2之间,透气值在100~200s/100ml之间,105℃下收缩率在MD方向为2.5~6%,TD方向为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面密度介于8~12g/m2之间,透气值在120~160s/100ml之间,105℃下收缩率在MD方向为3.0~4.5%,TD方向为1.5~2.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在MD方向拉伸强度介于1550~1900kgf/cm2之间,TD方向拉伸强度介于1500~1850kgf/cm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在MD方向拉伸强度介于1650~1800kgf/cm2之间,TD方向拉伸强度介于1600~1750kgf/cm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在MD方向伸长率介于20~50%之间,TD方向伸长率介于50~8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在MD方向伸长率介于20~40%之间,TD方向伸长率介于60~70%之间。
12.一种聚乙烯基纳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以及功能性纳米分离层;所述功能性纳米分离层担载在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上;所述聚乙烯微多孔膜通过多元胺水相单体与多元酰氯油相单体界面聚合形成带有功能性纳米分离层的所述聚乙烯基纳滤膜。
13.一种聚乙烯基纳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如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用于制备纳滤膜的聚乙烯微多孔膜浸没于多元胺水相溶液中;
将膜从水相取出,去除多余水相溶液,后浸入含多元酰氯单体的油相溶液中;
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后取出,再去除多余油相溶液后得到带有功能性纳米分离层的聚乙烯基初生纳滤膜;
将上述步骤得到的初生纳滤膜进行热处理,清洗后得到所述聚乙烯基纳滤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208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