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酯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29742.3 | 申请日: | 2020-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0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明;赵君宇;王献红;王佛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8G63/183 | 分类号: | C08G63/183;C08G63/16;C07C67/03;C07C69/8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纪志超 |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多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酯多元醇,以重量份计,由包括以下物料的原料制备得到:PET 185~350份;催化剂0.15~1.15份;聚(碳酸酯‑醚)二元醇380~1200份;小分子二元醇65~117份;小分子二元酸27~59份;抗氧剂0.05~0.26份。本发明提供的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后处理过程,大大节省了能耗,解决了产生大量“三废”的难题;本发明制备的聚酯多元醇在19~24°范围内出现了三组尖锐的谱峰,表明该多元醇具有优异的结晶性能,能够成为传统聚酯多元醇的替代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酯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饮料、食品等包装材料、纤维和薄膜等多个领域。PET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品和边角料、使用之后产生数量惊人的大量废弃物,每年废弃物的量超过了800万吨,但是,PET具有极强的化学惰性,自然条件下无法生物降解,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环境,且PET的生产原料来自于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而,PET的回收利用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PET的回收利用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是将废弃PET加热熔融,通过螺杆挤压机挤出成型,但是物理回收加工过程中易发生大量副反应而被降解,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下降,会残留一定量的杂质和催化剂,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差,得到的产品性能较差,无法满足高档产品的性能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回收产品的应用范围。化学法回收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的PET循环利用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化学回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醇解法是PET材料最为理想的化学回收方法。如以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分别以乙二醇、二乙二醇等小分子二元醇作为醇解剂,制备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乙二醇、1,4-丁二醇以及丙三醇这三种不同的多元醇为醇解剂,对PET进行醇解制备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及含有环氧结构的单体。以上这些都是以小分子二元醇作为醇解剂对PET进行化学醇解制备了对苯二甲酸类酯化合物单体,但是这些技术需要干燥、洗涤等一系列的复杂的后处理流程,会造成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三废”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酯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一锅煮”的方法,对PET进行化学醇解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PET聚酯多元醇,不需要复杂的后处理过程,大大节省了能耗,解决了产生大量“三废”的难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酯多元醇,以重量份计,由包括以下物料的原料制备得到:
优选的,所述聚(碳酸酯-醚)二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3300~6400;
所述聚(碳酸酯-醚)二元醇中碳酸酯的单元含量为30.6~67.8%。
优选的,所述小分子二元酸选自1,3-丙二酸、1,4-丁二酸、1,6-己二酸、1,7-庚二酸、1,8-辛二酸、1,9-壬二酸、1,10-癸二酸、1,11-十一烷二元酸、1,12-十二烷二元酸、1,13-十三烷二元酸、1,14-十四烷二元酸、1,15-十五烷二酸和1,16-十六烷二酸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小分子二元醇选自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二乙二醇、1,3-环戊二醇、1,2-环己二醇、1,3-环己二醇、1,4-环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二丙二醇和三丙二醇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选自醋酸锌、醋酸锰、磷酸锰、磷酸锌、磷酸钙、3A分子筛、氯化亚锡和钛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抗氧剂选自IRGANOX1010、IRGANOX1076、IRGANOX1035、IRGANOX245、IRGANOX1098、IRGANOX1135和IRGANOX1520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97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