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9664.7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1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卢丽君;张振铖;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2 | 分类号: | G09F9/302;G02F1/1335;H04N5/225;G06V10/147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朱娟 |
地址: | 36110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常规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的透光功能区;常规显示区内设置多个子像素;透光功能区内子像素的密度小于常规显示区内的所述子像素的密度;其中,透光功能区内设置蓝色量子点层;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蓝色量子点层覆盖透光功能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平面内,蓝色量子点层与常规显示区无交叠。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透光功能区内设置蓝色量子点层及利用外界光激发该蓝色量子点层发射蓝光来平衡透光功能区的黄光,进而解决透光功能区发黄的问题。方案简单易行且不影响常规显示区AA的正常的显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数码显示产品的飞速发展,为了提升屏占比,显示装置中的屏下光学信息采集器件需要设置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为了实现屏下光学信号采集器件所需的光线能够穿透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则显示区域中设置屏下光学信息采集器件的位置需要设置为可透光的功能区域。可透光的功能区域需要可以透射显示屏之外的外界光。现有的显示装置中的可透光的功能区域存在偏黄的问题,影响显示装置的美观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常规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的透光功能区;常规显示区内设置多个子像素;透光功能区内子像素的密度小于常规显示区内的所述子像素的密度;其中,透光功能区内设置蓝色量子点层;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蓝色量子点层覆盖透光功能区;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平面内,蓝色量子点层与常规显示区无交叠。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常规显示区内设置彩色滤光层和黑矩阵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平面内,彩色滤光层及黑矩阵层均与透光功能区无交叠。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蓝色量子点层由透光功能区延伸至透光功能区的外围。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平面内,蓝色量子点层的半径为第一半径R1,透光功能区的半径为第二半径R2;R1与R2满足:R2≤R1≤(R2+R2*0.5%)。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基板还包括不透光的过渡区,过渡区设置在常规显示区与透光功能区之间;蓝色量子点层由透光功能区延伸至过渡区。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及液晶层,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液晶层设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的一侧上设置多个薄膜晶体管;第一基板的常规显示区与透光功能区内设置有表面平坦层,表面平坦层设置在彩色滤光层及黑矩阵层朝向第二基板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蓝色量子点层设置在表面平坦层背离第一基板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蓝色量子点层设置在表面平坦层靠近第一基板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表面平坦层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子表面平坦层和第二子表面平坦层,蓝色量子点层设置在第一子表面平坦层与第二子表面平坦层之间。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蓝色量子点层的厚度d满足:32nm≥d≥28nm。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透光功能区内的子像素的密度为0。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光学器件,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装置对应透光功能区的位置。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光学器件为光学指纹传感器、虹膜识别传感器、摄像头中的至少一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9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