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用电监测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25895.0 | 申请日: | 2020-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8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曾威;刘昌斌;於龙;万一峰;黄立;肖亮;李杨;金日初;杨索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 |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科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35 | 代理人: | 周亮 |
| 地址: | 43001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用电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用电监测系统,包括配电箱、监测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和远程监控平台,所述配电箱内部连接有剩余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故障电弧探测器、温度传感器;所述监测模块包括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所述远程监控平台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汇总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设备管理模块。本发明通过监测模块对用电线路进行实时监测预警,确保用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通过数据汇总模块对监测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量化统计,自动生成报表,解决了安全用电监测系统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进行报警处理,并出具安全分析报告,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监测以及消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用电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能相应地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利用。电能的应用既造福了人类社会,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电气火灾事故的危险。在八十年代,我国电气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15%,在全世界占第三位。近几年随着电能被广泛的开发与利用,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电气火灾发生数量都在猛增,占火灾总数的20%以上,已上升为世界第一位。因此,现代消防建设中安全用电监测系统必不可少。
现有技术中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监控探测器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多功能漏电开关型、分离配置型、分离配置整合型三种。多功能漏电开关型保护功能多,接线少,整体度高,但结构复杂、成本加大、故障率偏高,安装较为麻烦;分离配置整合型成本低,消防中心一体化监控,界面统一,管理方便,但组合相对复杂的火灾报警系统时故障率偏高,系统稳定性差;分离配置型结构简单、成本少、故障率偏低,不含电源控制开关,不串入配电系统,只通过剩余电流互感器(或测温探头)取样信号,性能稳定可靠,但其保护功能少。
中国专利CN111555449A公开了一种智慧安全用电监测系统,包括设备采集发送数据模块、实时接收数据模块、过载监测模块、异常监测模块、温度监测模块、漏电监测模块、预警断电模块、大数据报表模块。该系统的设备采集发送数据模块可对配电柜、二级箱柜、末端的配电箱等各关键节点的剩余电流、电流和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云端实时传入到后台数据库,实时采集电气线路的剩余电流、导线温度和电流参数。该系统结构简单、保护功能多,实时监测线路状态,但其无法大规模分析数据并出具分析报告、及时对异常报警进行处置、预警系统未来运行情况。
因此,发明一种安全用电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用电回路中的剩余电流、温度、过电流、过电压等有关电气火灾隐患产生的电气参数,实时了解线路漏电变化趋势、对异常报警进行及时处置、预警系统未来运行情况,从而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是本领域技术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用电监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安全用电监测系统工作效率低、保护功能少、缺少数据分析、无法及时处置异常报警、无法预警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安全用电监测系统,包括配电箱、监测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和远程监控平台,所述监测模块和网络传输模块设置于配电箱上,所述配电箱内部用电线路上依次连接有剩余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故障电弧探测器、温度传感器;所述监测模块包括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所述远程监控平台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汇总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设备管理模块;
所述监测模块用于对用电线路的剩余电流、负载电流、电压、用电功率、电弧、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预警;
所述网络传输模块用于将监控设备监测到的用电线路状态信息进行管理,并将所述用电线路状态信息传输至远程监控平台;
所述远程监控平台用于接收、存储并显示用电线路状态信息,实时显示监测模块运行状态,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异常数据进行报警处理,并出具安全分析报告。
优选地,所述剩余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故障电弧探测器、温度传感器均设置于配电箱内部,与用电线路相连;
所述剩余电流互感器用于实时监测配电箱各回路剩余电流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未经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5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