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依变化量曲线的后台热失控预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24141.3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5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任素云;谢小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7 | 分类号: | G01R31/367;G01R31/371;G01R31/382 |
代理公司: | 广东创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90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变化 曲线 后台 失控 预警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大数据依变化量曲线的后台热失控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发生热失控案例和试验数据,分析并获取诱发电池包热失控的因素;
S2:分析电池包热失控前的数据,得出在热失控前每500mS时间内的变化量;
S3:依诱发热失控的各种因素搭建对应类型电芯故障模组模型;
S4:对数据库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出各采集量最小周期内变化量,形成各个电芯对应采集量的变化量曲线,将正常电芯与问题电芯的曲线比较,找出问题电芯的曲线特征,形成问题电芯变化量曲线模型数据库,并保存至后台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发电池包热失控的因素至少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因素至少包括电芯阻抗增大、内短路、正负极短路和漏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因素至少包括外部短路、机械碰撞、挤压、接连松动和外温过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还包括:
S31:设置5个测试场景,按实车运行工况进行充放电测试;
S32:记录所述5个测试场景下对应的测试数据;
S33:依次按电芯故障类型、环境温度和SOC区间分层建立数据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5个测试场景至少包括:
环境温度为:-10℃、0℃、10℃、25℃和35℃;
与所述环境温度一一对应的SOC区间为10%、30%、50%、70%和90%;
所述测试数据至少包括实时的电流I、电芯温度CELL-T、单体电压CELL-V和电芯内阻CELL-R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还包括:
S41:把数据库对应的数据全部按每500mS一个区间分别计算出△CELL-T、△CELL-V和△CELL-R的变化量,其中,△CELL-T为电芯温度变化量,△CELL-V单体电压变化量,和△CELL-R电芯内阻变化量;
S42:定义电流变化量对采集数据变化量的影响因子∮△I,定义采集数据变化量影响热失控因子∮△CELL-T,∮△CELL-V、∮△CELL-R;
S43:计算总热失控系数∏=(∑∮△CELL-T*△CELL-T + ∮△CELL-V*△CELL-V +∮△CELL-R*△CELL-R) / ∮△I;
S44:分别按电芯故障类型、环境温度、SOC区间分层建立对应的热失控系数∏的曲线模型数据库保存后台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还包括:
采集环境温度、SOC、实时电流、电芯单体电压、温度和内阻的实时数据;
计算所述实时数据采集量的变化量曲线,并与所述曲线模型数据库进行对比,当与问题电芯变化量曲线数据库存比对相似度超过60%,则判定该串电芯存在热失控风险,需提前预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还包括:
如判定车辆存在问题电芯,后台控制器自动拨打车主电话,并远程控制车辆停止运行,通知维护人员马上进行检修和维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还包括:经检修和维护且验证合格后,批准车辆继续运行,并收集事故车辆数据,搭建电芯故障模组进行实验,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升级问题电芯变化量曲线模型的数据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414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