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0011.2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8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高光宇;梁启军;刘乃金;彭焕发;刘紫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10/64 | 分类号: | H04B10/64;H04B10/61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杨洋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差 微波 光子 接收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包括电预处理单元、载波激光器、电光上变换单元、本振激光器、光电下变换单元、电本振源、高中频下变频单元等;电预处理单元用于对待测微波信号进行频段预选滤波后输入电光上变换单元;电光上变换单元用于将微波信号上变换到载波激光器输出的光载波上,得到光载微波信号;本振激光器用于产生全光本振;光电下变换单元用于利用全光本振将光载微波信号下变换到高中频信号;电本振源用于产生高中频电本振;高中频下变频单元用于将高中频信号下变频到低中频或基带。本发明利用两级变频方式,结合超宽带全光本振,替代了传统纯电变频和微波光子变频方式,解决了超宽带接收技术中的变频技术瓶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光子和微波射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的接收机体制是传统的基于纯电子器件和技术的,其典型系统架构有两类:外差架构和零差架构。外差架构将微波信号下变频到低中频,具有良好的镜像等杂散抑制能力和较大的动态范围,但系统复杂、瞬时带宽小,常被频谱分析仪等高端设备采用。零差架构将微波信号直接下变频到基带,结构简单,瞬时带宽大,但镜像等杂散抑制能力差、动态范围较小,常被通信接收机等小型化低成本设备采用。
随着无线通信、军事应用等需求的不断增长,比如超宽带频谱分析、超宽带电子侦察、新型雷达、5G以至6G等应用向着高频段和大宽带拓展,对接收机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包括更大的接收频谱范围、更大的瞬时带宽,同时兼顾良好的杂散抑制能力等。在纯电器件条件下,传统外差架构和零差架构都存在显著的技术瓶颈,主要受限于超宽带可调谐电本振、超宽带可调谐电滤波器和超宽带电混频器等器件的实现和综合性能方面。因此,近年来业界开始尝试将光子技术与微波技术相结合,研究利用光子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电子接收机的技术瓶颈。
当前,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技术的典型架构是光子零差架构,即利用零差光子变频替代传统技术中的电混频,其主要优势在于,光混频器件可以在超宽的频谱范围上将微波信号下变频到基带或低中频,变频一致性较好,瞬时带宽较大,交调杂散较小等。但该架构仍存在若干技术瓶颈:
1、需要超宽带覆盖的电本振源,以电光调制方式产生光电混合本振,再通过光子变频将光载微波信号下变换到基带或低中频,因此该架构继承了传统技术中电本振的全部瓶颈问题,本振技术没有本质的突破;
2、IQ幅相失配带来的杂散干扰;
3、微波信号变频存在低频段盲区(5GHz);
4、存在直流偏移。
与上述光子零差架构相比,光子外差架构应当具有更高的镜像等杂散抑制能力,全频带变频能力和更低的直流偏移等优势。但受限于超宽带可调谐本振、超宽带可调谐滤波器等方面的技术瓶颈,现有光子外差技术尚不成熟。
因此,有必要从系统架构层面,提出一种新型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克服现有技术问题,为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的发展指明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受限于超宽带电本振源、并存在杂散干扰、低频段微波信号无法有效变频的问题,本发明从系统架构层面,提供一种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使得接收机在工作频谱范围、瞬时带宽、镜像和杂散抑制、低非线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综合应用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外差微波光子接收系统,包括:信号输入单元、电预处理单元、载波激光器、电光上变换单元、本振激光器、光电下变换单元、电本振源、高中频下变频单元、信号输出单元;
所述信号输入单元用于接收待检测的微波信号;所述电预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微波信号进行频段预选滤波和放大后输入所述电光上变换单元;
所述载波激光器用于产生光载波;所述本振激光器用于产生全光本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00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