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219189.5 | 申请日: | 2020-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4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凡;王玮;李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B10/69 | 分类号: | H04B10/69;H04B10/516;H04B10/50;H04B10/564;H04B10/2513;H04B10/2507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王晓玲 |
| 地址: | 5102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时域 边带 信号 恢复 算法 | ||
1.一种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端:伪随机比特序列映射为16-QAM的星座点,经过调制后产生实数的DFT-S DMT信号,并进行预均衡;对进行预均衡后的信号做希尔伯特变换Hilbert transform得到单边带的DMT信号;对产生的单边带信号进行色散预补偿;最后将进行色散预补偿后单边带信号实部和虚部分别输入到数/模转换器DAC中进行量化,经过电放大器EA放大后加载到IQ调制器中进行光信号的调制;
光传输系统:发射端激光器经过一个光耦合器OC将激光分为两路,一路激光输入到IQ调制器中,用于信号的调制;另一路作为光载波,通过另一个光耦合器与调制后的光信号耦合在一起,得到光单边带信号;进入光纤传输前,信号先由一个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进行放大,来调整信号的入纤功率,经过光纤传输后再对衰减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使用光滤波器OBPF滤除信号带外的噪声;进入光电二极管PD之前,通过衰减器来调节信号的接收功率;
接收端:在接收端,直接检测后的信号首先经过时域迭代算法来恢复出原来的单边带信号,然后进行同步;利用训练序列对信道进行估计,用估计得到的信道来对接收数据做信道均衡;最后对数据进行星座点逆映射,并计算出系统的误比特率BE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均衡具体包括在接收端用训练序列估计得到信道,使用该信道对信号进行预均衡,补偿信道带限引起的高频衰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希尔伯特变换具体包括:对进行预均衡后的DMT信号进行希尔伯特变换,使双边带的DMT信号s(t)变成单边带信号其中s(t)为双边带DMT信号,为s(t)的希尔伯特变换,Es(t)为复数单边带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信号通过光纤传输的情况下,需要对信号进行色散补偿,可以通过在发射端做电的色散预补偿来实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光载波通过一个光耦合器与调制后的光信号耦合在一起,得到光单边带信号,其中通过衰减器来改变载波的功率大小,从而改变光单边带信号的载波信号功率比CSPR。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信号进入光纤传输之前,先由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进行放大,来调整信号的入纤功率;经过80km单模光纤传输后,使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对信号进行放大,补偿光纤传输的损失,并使用光带通滤波器OBPF滤除信号带外的噪声;接收端在光电二极管PD探测前,通过衰减器来调节信号的接收功率,然后由一个光电二极管PD进行接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由示波器OSC捕获后,进行接收端的数字信号处理DSP。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域迭代的单边带信号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到的信号先经过时域的迭代算法恢复得到单边带信号,迭代过程由FIR滤波器来实现单边带信号的产生;
利用已知的训练序列,先对信号进行同步,得到序列的起始位置;
利用接收到的和已知的训练序列,对信道进行估计,用估计得到的信道对信号进行信道均衡;
对均衡后的信号进行星座点逆映射,解调得到二进制比特序列;
将解调得到的二进制比特序列与原始发送的二进制比特序列进行比较,计算出系统的误比特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918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ACP理论的智能网联车平行驾驶控制方法
- 下一篇:排气端锥及模具





